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墨子都提出了哪些节
TUhjnbcbe - 2025/3/26 21:17:0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没有提升。相反,诸侯四起,连年征战产生的经济压力都落在百姓身上。统治者却丝毫不受影响,贪于安逸、溺于享乐,为满足一己之欲剥削、压榨百姓,无所不为。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百家诸子各施其能,老子、荀子、孔子、墨子等都提出过“尚俭”思想,希望改变社会现状。其中,墨子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其针对统治者所主张的“节用”、“节葬”与“非乐”,不仅在当时深得民心,时至今日仍能给我们生活启发。

一、节用

墨子曾言,“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时刻提醒着人们奢靡生活是败亡之端,同时极力倡俭,其中,“节用”在墨子尚俭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墨子看来,节用即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只消费生活必需品,统治者应从自身做起,而后引导、教诲百姓,则“圣王之道,天下大利”不远矣。以实用为目的,墨子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规定了一套节用标准。

墨子的着衣原则是“冬以圉寒,夏以圉暑”,衣物能起到冬日御寒,夏日避暑的作用即可;“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衣服合身、舒适就足够了。墨子是功利主义者,但他的节用思想确是以身作则,以民为本,他提到,君主之服够用时仍向劳动人民征收赋税来制作华服,是不体恤民生疾苦的表现。墨子的穿衣之法是“冬服绀娵之衣,轻且暖;夏服締络之衣,轻且凊,则止”,认为举国上下应贯彻这一原则,不可贪多崇奢。

对于饮食,墨子认为“足以增气充虚,强身养腹而己矣”,食物吃饱就足够了。在当时,统治者“满汉全席”,百姓却“食不果腹”,两者对比鲜明,墨子对统治者的荒淫无度猛烈抨击,提出作为统治者应成为百姓表率,吃食满足生活需求便可,不必追求山珍美味。如果统治者一味奢靡,朝堂上下乃至民间富家纷纷效仿,平民百姓更苦,国家也不会富强。

住所方面,墨子提到“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意思就是住的房子冬能挡风御寒,夏可避暑遮雨,房子的加固能够防范盗贼,这样就可以了。其他不能起到实用作用的装饰都可以不要。他还认为即便君主的住宿也不可铺张,满足日常需求即可,“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于百姓有害的事圣主是不会做的。

出行交通当以便利为要,“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制作车船只求坚固轻便,能可载重物、行远路,费用少利益大,所以民众乐于使用。墨子极力阐释君主为政之法,圣主作舟是为便民,现在的君主却为美观向百姓横征暴敛,长此以往,奢靡之风日盛,勤俭更难,百姓愈苦,国家愈贫。

墨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规定的标准多是针对统治者,他站在百姓平民的立场上,抨击统治者与上层贵族的奢侈生活,希望通过宣扬节俭思想,缩小贵族与平民的差距,达到物质上的平均。

二、节葬

“节葬”也是节用思想的组成部分,墨子将节葬列为单独章节,批判儒家提倡厚葬的制度,显示“节葬”的合理与紧迫。先秦时最为盛行的是儒家“厚葬久丧”,儒家重礼,以孝为本规定了一套繁琐的丧葬制度,认为要重视棺椁,多置备衣物,还需守孝三年等,在当时大受追捧。墨子曾学儒,却反其道而行,讽刺儒家丧葬礼制过于夸张,极力倡导丧葬从简。

墨子的“节葬”与“节用”一样,皆从实用性出发,讲究便利为民。他说“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仔细计算厚葬之事,实在是大量浪费钱财;计算长久服丧之事,实际是长久禁止人们去做事。

由此可以看出墨子之“节葬”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反对厚葬,厚重繁复的丧葬礼节对人力、财力都是一种浪费;二是反对久丧,长时间的守丧是浪费时间,会降低生产力。针对儒家的“厚葬久丧”,墨子主张棺三寸、衣衾三领,埋葬时程序从简,同时认为厚葬久丧是形式主义,无实用性,人死后无需久哭,应尽快投入生产生活中,交相得利。外在皆为礼节形式,心哀才是根本。

三、非乐

墨子的“非乐”思想也是从现实出发,“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认为百姓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没有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作辛苦的人不能休息,与这三种忧患无关的社会活动不可倡导。过度的礼乐不但不能缓解忧患,还劳碌百姓,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墨子通过论述音乐造成的负面影响,说明纵情声乐之害。

其一,制作乐器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制造乐器用来满足国家需求,对统治者来说或许只是一句话的事,但这一句话却会造成资源消耗,百姓赋税加重。墨家认为圣王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过度的礼乐不但对百姓毫无益处,也不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

其二,音乐表演消耗劳力,影响生产。乐器制成以后,表演也需要人才,且要求耳聪目明的青壮年,“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男子为乐废耕,女子为乐废织,长此以往会对社会劳作造成不良影响,阻碍国家发展。

其三,欣赏音乐消耗大量时间。欣赏音乐的多是王公贵胄,君王听音乐还需要人陪同,与大臣一同,会耽误处理公事的时间,与百姓一同,会耽误百姓劳作。欣赏音乐不仅荒废君王政务,也浪费陪同之人的时间,既无利统治,也有害社会秩序。

墨子的“非乐”思想有其武断之处,但他不是没有认识到音乐的社会价值,墨子本身也通晓音乐,《尸子》云:“墨子吹笙,墨子非乐,而于乐有是也。”墨家否定音乐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认为从事音乐活动不合适,是对儒家繁琐礼乐和统治者耽于享乐的批判,而非全盘否定音乐本身。

四、节俭的现实意义

墨子虽然本身是宋国贵族后代,但也是一个没落贵族,祖先因为一些势力斗争而沦为平民,他的这个贵族之后的含金量也就是和后世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没有什么差别了。墨子出身贫寒,从小就体味到了人间疾苦,他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

在墨子救宋的历史典故当中,墨子还曾经用他高超的木工技术以及战略技巧来和当时的木匠大师鲁班一较高下。在历史记载中,墨家的机关术也是相当的有名气。而这些工匠制造出来的东西,在古代一直都被视作是“奇技淫巧”不被推崇。墨子却因为出身贫寒,代表着广大小生产者的利益,讲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牌和自己的学说推广到了天下。

墨子是工农等小生产者的代表,所以他考虑事情也是从小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的,在我们如今看来或许是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但他的利益出发点是好的。毕竟人并不是只有食与色的基础需求而已。

虽然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压迫和剥削依旧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从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压迫转变为了地主对农民阶级的压迫。农民阶级手中余粮很少,一旦发生一点天灾人祸,粮食还是不够吃的。所以墨子的节俭思想是适用于整个封建社会的,甚至还适用于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社会,毕竟消费不等于浪费,不浪费也能带动消费。

结语:

春秋时期战事频繁,百姓水深火热,墨子的尚俭思想应运而生,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从下层民众出发的立场也使其深得民心。但“节用”、“节葬”、“非乐”试图平均人们的消费水平,可行性低,且幻想封建君主弃奢尚俭也非常不现实,这就注定墨子这次思想主张必然失败。

时过境迁,当今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得浪费现象频发,如餐桌浪费、金钱浪费等,重拾节俭之美德迫在眉睫。对于墨子的思想,应借鉴其中的积极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并发展“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勤俭节约精神,反对形式主义,追求公共利益,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墨子都提出了哪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