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西部广袤的戈壁、荒漠成了外国探险家们的乐园,无数的“探险队”、“考察队”前仆后继的前往新疆进行考察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曾经到过新疆地区的“探险队”、“考察队”多达数十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人斯塔因。
年,斯坦在新疆发现了尼雅遗址,并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挖掘。他发现了许多汉简,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汉简。后来,斯坦从敦煌莫高窟、酒泉等地盗取了大量竹简。这些出土的竹简在史学界被称为“敦煌汉简”。
虽然“敦煌竹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它并不是“出土古竹简”中最伟大的发现。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金代,就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天书”出土。《金匮疏溪传》详细记录了这一翻天覆地的过程。
公元年(西晋咸宁五年),河南省卫辉市蓟县,今天,一个名为fǒUBIāo的盗墓贼趁着黑夜挖出了一座战国和魏王的陵墓。他认为坟墓里一定装满了金银。进了坟墓,他发现根本没有金银财宝。恰恰相反,墓里堆满了一捆捆竹简,上面写着“小蝌蚪”之类的字,我一点也听不懂。
这些沉重的竹简对盗墓贼毫无价值。为了点燃古墓,他甚至拿起几捆竹简生火。确认墓中没有其他随葬品后,盗墓贼爬出墓室离开。后来,当地政府抓住了盗墓贼。在他的指导下,政府清理了墓中的十车竹简。
面对这些充满蝌蚪文字的“天书”,当地政府不敢怠慢,立即向法院报案。晋国武帝司马炎听说这些古籍后,对这些古籍非常重视。为了弄清这些古籍的来历和内容,他特地派金国最优秀的两位才子徐旭(xù)和钟书玲、乔继君翻译古籍,调查墓主的身份。
《荀子》和《荀子》来到现场后,花了很长时间才解开了战国时期的一个通俗人物竹简上的蝌蚪篆书。除了一小部分被盗墓贼烧毁外,经整理出土的竹简有75件,有10万余册,记录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89多位皇帝,以及年的历史。
荀子和荀子对竹简的内容非常兴奋。虽然西晋离春秋战国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但春秋战国以前的古籍和古籍大多是秦始皇烧制的,所以从汉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寻找先秦时期的书籍。
这次出土的竹简书写得很早,因此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就连司马迁的史料也无法与之相比,因为这些简牍是秦始皇烧书后唯一幸存下来的通史。除了年的史料记载外,竹简还记载了大量失传的古籍,如《易经》、《公孙端》、《国语》、《明》、《寿书》、《大理》、《穆天子传》等。
这些竹简是在冀军墓中发现的,因此被称为“冀中竹书”。现在史学界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孔子故居上书的发现,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敦煌经洞的发现。然而,自西晋发现《冀中竹书》以来的年里,这些竹简一直在流失和损坏。因此,根据《冀中竹书》编撰的《竹书志》只是当年发现的竹简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金书》、《蜀西传》、《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