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托名管仲,是战国时期推崇管仲功业的稷下学派的著作汇编。书中兼采儒、道、法、兵、农、阴阳等家的思想,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形似庞杂,实则以道法思想为主导,其中以大量的笔墨探讨了为君之道,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治国方略。
《管子》书中探讨了君道思想的形上根源,不仅认识到天道有常,君主行事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且把“道”看作万物的本原,认为君主需要虚静无为,清除杂念。
由于“道”虚而无形,这就需要行道为德来化育万物。在此基础上,《管子》认为懂得天时、善于用财并能善用官吏方可以成为君主,并深入剖析了君主治国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君道的根源
人君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及其手段,有着形上之根源。首先,顺天之时为立国之本。《管子》认为能够顺应天道,据四时而变,才不会失去国之根基。其次,“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道”虚而无形,内心需要清除杂念才会得“道”,同时还需要行道为德,以此来化育万物。
在先秦诸子的视域中,天有不同的属性,有人格化之天、心性义理之天和自然之天。《管子》认识到天的自然属性,认为天道有常,君主行事要尊重自然规律,君道应该是天道的体现。主张君主治国应该顺应天道,效法自然,掌握四时。
“天行有常”是核心思想之一。天只会眷顾有德的人,无德就会丧失天命,天子只有“敬天保民”才能维持天命。“敬天保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周朝统治者开始对人民力量有所重视,比殷商时期有所进步,但其实质仍是为了欺骗、麻痹民众,宣扬“天命”合法性,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昭王南征而不复,厉王实行专利政策,严重损害平民利益,平民道路以目,俱不敢言。在如此的高压政策下,民众苦不堪言,不堪重负,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驱逐于彘。
统治者的暴虐无常,再加上连年不断的战争和灾荒,民不聊生,人们开始不断地天发出质问。《管子》把“天”和“地”联系在一起,一同看作是自然的存在,认识到了“天”的自然性,从而否定了“天”的神秘性和至上性。
其一,《管子》认为天不变其常。天对万物都没有偏爱,其二,天具有客观规律性。正如《牧民》中所说“如私如天,何私何亲”。“顺天知时”是第二大核心思想。“天”是自然之天,有其特定的运行规律。在天人关系上,《管子》主张顺应自然,效法天道。
《管子》认为如果想成就王业就应该顺应天道,“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同样的观点在《侈靡》中也有提到,“必辨于天地之道,然后功名可以殖”。
可见,只有明白天地之道,法天象地,才可以建功立业。顺应了天道,远方的民众才会不请自来,正所谓“天道之极,远者自亲”。《管子》认为“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从而肯定了“天”的物质性,否认了其神秘性,“因而具有一定的无神论和朴素唯物论的因素”。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地运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否定了有意志的天,并进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荀子的这种思想与《管子》所说的天行有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为君的基本条件
《管子》认为原始社会没有君臣上下之分,人们“兽处群居,以力相征”,恃强凌弱,老弱病残无法生存。“君者,善群也”,君主把人们组织成社会群体,对人们进行治理并加以区别,改变了这种弱肉强食的局面。
在《管子》看来成为君主是有基本条件的,“审於时而察於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可见,懂得天时、善于用财并能善用官吏是为君的基本条件。
首先第一点,懂得天时。《管子》认为君主应该懂得天时,做到与四时并列。《禁藏》提到:“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可见,懂得天时对于君主治理国家十分重要。那么,君主如何运用天时来治理国家呢?首先,君主应该按照天时安排农业生产。
在《管子》看来,君主应该根据四时安排农事,不误农时,保证农业生产,这样百姓的粮食不可胜食。同时,《管子》认为“天以时维权”,如果不能认识天时的权衡,那么就不能正确把握人与地的权衡。
所以,《管子》主张君主每年在不伤害民力的情况下储藏一些粮食,防患于未然,这样即使遇到旱涝等自然灾害,国家也有足够的粮食来赈济灾民,保证百姓面不露菜色,这就是以天时应对天权之道
其次,君主应该利用天时来安排用兵作战。就是说君主要根据天时地利来考虑作战时机。在大逆不道的事情刚刚出现时,天时还没有出现征兆而先去发兵征讨则很容易失败,因此举事一定根据天时来行动,静心等待天时地利的出现,故曰“天时不作,勿为客”;再次,君主应该效仿天时来实行法令。
其次是,善于用财。《管子》认为君主应该善于用财。一是用之有止,即君主自身用财有节制。君主耗费大量的财力,那么势必会使得赋税沉重,民众将会无休止的劳动,如此百姓怨声载道,君主不得民心,政令也就无法推行。
民力是有限的,而君主的欲望是无限的,君主用财没有节制,民力就会日益衰竭,用有限的民力去供养君主无限的欲望,必然使得上下互相怨恨。
在《管子》看来,制定相应的标准,禁止奢侈享乐,节俭用度才是治国的当务之急。君主应该效仿明君的做法,爱惜民力,节俭从事,不去刻意追求宫殿庙宇的漂亮美观。
只有明白取民有度,用之有止是治国安邦的正道,并且做到节衣俭食,用财有度,国家才会富裕,君主也会身心安定。
最后是,善用官吏。作为君主应该懂得用谦卑的礼节对待天下人才并加以任用。“将用民能者,则授官不可不审也。”在《管子》看来君主选拔贤材,任用官吏一定要谨慎,如果授予官职不慎重,将会失去民心,政令也就无法推行。
君主应该懂得天时,善于根据天时来安排国家大事;应该善于用财,自身用财有节制,不搞奢侈浪费,对百姓用财不吝啬,利及百姓;应该善于选拔出贤材,任用官吏来辅佐自己。在《管子》看来懂得天时、善于用财并能善用官吏是成为君主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君道思想的意义
《管子》的君道思想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先秦著作中,《管子》中的重农思想最为丰富,尤其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断影响深远。
《管子》认为农业是民生之本,能够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只有在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后,才能对其施行教化。因此,君主应该重粟务本,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利农兴农的措施。
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汉初,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力图恢复残破的经济。
到了唐代,统治者亦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其次,《管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治国的偏颇,认为君主应该以法治国,但同时不能忽视礼的作用,应该礼法并重,二者兼施。
曾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的荀子,不仅继承了儒家一贯的崇礼思想,也受到影响,认识到法的作用,其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再次,《管子》能够辩证看待兵之作用,不仅认识到战争可以安邦定国,而且认为战争是危险的事情。
其认为君主慎谋才能保国,应该加强军队建设,严选士兵,精选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最后,《管子》认识到“天”的自然属性,认为天有着其自身特定的运行规律,顺天之时乃是立国之根本,因此,君主行事要顺应天道,效法自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总结
《管子》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一手,也非成于一时。其内容丰富,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为君之道。《管子》不仅认识到战争是君主安邦定国的利器,同时又看到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因此认为君主应该慎谋保国
此外,《管子》中还能发现名分意识以及一套君主自身的修养法则和用人之道。《管子》中所倡导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思想及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