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耿直的他因为“性恶论”在后世可是颇受争议,这么受争议的一位大先贤,除了“性恶论”外,也有其它非常直接且经典的理论,还是“一句话可以把人噎死的”那种。
说话噎人可能不太讨喜,但偏偏他还一语中的,说得有理有据,让人反驳不了。
想必后世荀子备受争议的原因,也与他一语中的耿直和尖锐有关吧。耿直与尖锐的人,大抵不太讨喜。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的朋友太直接,还太尖锐,有时候,要面子的咱胸口那颗小心脏可能就受不了。
今天,我们不说荀子那“太直接”的性恶论,我们来聊聊荀子温文儒雅的“礼”。但是,荀子果然还是荀子,他关于“理”的某些议论,可能也会把我们羞得不行。
为了让这篇文章有那么些些实用性,我们先说说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吧。生活中,我们不乏会遇到这样两类人,第一类人,欢迎你的方式太客套、太隆重,“热情”得让你有些受不了。这类人一般和我们不太熟,但是“讨好”意味十足,有些个虚伪。而这种过度的“热情”,或者说“套近乎”,更多是下属对于领导的姿态,或者是有求于人的姿态。
第二类人,做事太随意,一直在逾越规则的边缘游走,和这种轻视“规则”的人交往,尤其是合作,难免时不时坐几趟心灵的“过山车”,心脏不好的人要注意和这类人保持距离。而这种太随意的人也不太懂得和人保持合适的距离,自来熟一般。也不是说自来熟不好,他们可能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过于外露内心情感而无视规则,也难免会让人心生不快。
读到这里,手机对面的你是不是想到了谁?别回忆了,我懂你,荀子也懂你。
针对太客套或者说不停和你套近乎让你觉得有些虚伪的人,以及太随意到接近无视规则的人,荀子都给予了批评,并且指明,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之“礼”上,也需要符合“中道”。
在《荀子》一书的“礼论”篇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议论:
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
荀子这句话十分直接了,首先,他指出,对待他人,如果热情过了头,文饰礼仪搞过度了,这说明没啥诚信。这种情况就是咱上面说的“太套近乎”或者“客套过了头”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荀子心里,太套近乎或者说热情过了头等于没诚意。那么多说一句,各位注意了,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一见面就对你笑嘻嘻,天天捧你的人,这个人可能嘴巴里面“跑火车”,没诚意。当然,具体怎么样,大家自行判断。
言归正传,其次,荀子又指出,如果一个人不那么重视规则,用荀子的话说就是不怎么在乎文饰礼仪,将内心情感外露,热情奔放得有些个过,也是不好的。
那么如何对待“礼”才是正确的呢?一个字“度”,两个字“适度”,用荀子的话说,就是“中流”。
何谓“礼”的“中流”?荀子说,外在的文饰礼仪和内在的诚心相互配合,互为表里,并行相会,才是礼的“中道”,也就是所谓的“中流”。
所以,荀子更多是在讲身心合一的循礼而为,不要缺乏诚意的过度客套,也不要没有“仪式感”的过度随意。
太客套没诚意,让“礼”沦为形式,可悲;而诚心过度礼仪不足,则让自己的诚心因没了“仪式感”而失去说服力,浪费了一片真心,可惜。
“有礼有节”、“举止得体”大抵就是内在的诚心和外在文饰礼仪合二为一的情况。所以,实再不必为了讨好某人去表现出过分的“客套”,这样反而会让人心生反感,起反效果。也不要太无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好以人际交往的“规则”将自己和他人保持在“安全距离”内,避免自己那无视“规则”而太过外露的感情,吓跑了身边想要珍惜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