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这一事件中遭遇到了近乎毁灭般的大劫难。
那么,被各家尊称为显学又是孔圣人创立的儒学为什么在秦朝会经历这一个劫难?难道真的是秦始皇的错吗?
喜欢看天行九歌的朋友们都知道韩非子便是出师于当时的大儒人荀子,但是儒家的内忧外患并不是在秦朝才展开的。内忧方面,儒分为八,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各执一端;外患方面,周庄、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对儒家的诘难从未停歇。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的核心思想,一为“仁”,二为“礼”。提出关于仁的有“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推崇周礼,对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深为忧虑。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通过“礼”制来维护君臣尊卑之秩、人伦长幼之序。
如今孔圣人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思想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儒学内部的分裂
孔子之后儒学渐渐走向衰微,《韩非子》一书中曾记载了“儒分为八”的说法,认为儒家分裂为八个之脉,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甚至相反,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彼此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孔子后学。“儒分为八”分别是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儒家内部纷争孟子眼中无其他儒者,他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世上,舍我其谁也”,孟子不仅仅剥夺了其他诸子的平治天下的权利,更是将“孔子之道”的重担,完全揽在自己的肩上,无视其他儒家学派。
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中乱棒连打,把法家、墨家,名家等流派的12位关键人物,逐个敲打连子思、孟子也不放过,一并斥为“邪说”“奸言”强烈主张“息十二子之说”。
儒家的相互对立,在这个“争于气力”的春秋战国乱世,难以与时代潮流相合,儒家不得不走向衰微,这也是焚书坑儒的导火线之一。
儒学的外患
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观。其中的主要派别在,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其中主要分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便是人们常说的九流。
但是无论是哪家,诸子之间的学派之争从未断过,在儒家批判别人的同时,儒家也一直是被攻击的对象。老子曾有用道家的道、德将儒家的仁、义、礼排出座次,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讲求仁;失去了仁,才讲求义;失去了义,才讲求礼。
《墨子·非儒》就是专门攻击儒家的文章,儒家礼仪的繁文缛节和不事劳作、四体不勤的惰怠孤傲,是墨家不惜笔墨攻击的焦点。
韩非子本来是儒学大家荀子的的学生,结果却持法家思想站到了儒家的对立面。《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也许正因为担心儒家的显学地位,激发了韩非子批儒时更为浓烈的火药味内部的纷争加上外部的打压,儒家自从孔子之后就整天上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状态。终究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焚书坑儒的出现了苗头。
焚书坑儒不仅仅是儒家自身和其他学派的原因,还关系到时间的关系。
要想知道春秋战国的焚书坑儒是积累了多久才爆发的,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