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大臣周青臣盛赞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并称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亘亘古未有的伟大创举。
这一番漂亮话,说得始皇帝龙颜大悦。
可是偏偏有不长眼的,比如博士淳于越,大家都夸郡县制好,他偏偏说分封制好,并以史书记载的商、周都能延续近千年为例,说明分封制的优越性,并反问:
“现在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一旦发生叛乱,陛下可以依靠谁来勤王救驾呢?”
丞相李斯一看秦始皇神色大变,于是上奏说:“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拿古书上的记载来质疑陛下的权威,必须立刻禁止。”
如何禁止呢?李斯的建议是:焚毁相关书籍。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样严酷的措施,看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动不动就杀头,还要灭族。
但它又有例外,博士可以藏书,秦国的史书不用烧,医药种树之类的书不用烧,法家的书虽然也烧了,但是如果想学法令,允许跟相关的吏员学习。
秦始皇对李斯的建议很满意,全都准许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需要注意的是,“焚书”不只是针对儒家的,而是诸子百家的典籍都包括在内。
那“坑儒”呢?
关于坑儒,有人说坑的不是儒,而是欺骗秦始皇的;也有人说方士就是儒生;还有人说,坑的既有儒生,也有方士。
我们不妨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怎么写的: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面所提到的侯生、卢生,都是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但是他们认为秦始皇贪念权势,残暴不仁,骄傲自大,不能再为他求仙药了,于是跑路了。
这下还得了?
秦始皇是多么骄傲的人,怎么能容忍几个小小的方士这样戏耍,更何况他自问没有亏待过这些人。
而且,秦始皇派人调查过,卢生还诽谤他,又有其他“诸生”在咸阳妖言惑众。
是可忍,孰不可忍!
秦始皇大怒,下令捉拿拷问咸阳“诸生”,这些人互相揭发,一共抓获余人,全部坑杀。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
很显然,“坑儒”事件是由方士引发的,所以被坑杀的必然包含方士在内,但光看这一段并不能肯定被坑杀的“诸生”究竟是只有方士,还是也有儒生。
不过,下面的文字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团: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扶苏劝谏秦始皇的时候提到,“诸生皆诵法孔子”,既然都读的是孔子,很显然秦始皇口中妖言惑众的“诸生”就是儒生了。
“焚书坑儒”让秦朝进一步失去了民心。
秦始皇死后,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却敲响了秦朝的丧钟。
但是,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儒家为什么没有在残酷“焚书坑儒”运动中被消灭,反而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况?
甚至还有人质疑,儒家思想不就是维护皇权的吗,秦始皇为什么还要焚书坑儒?
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归结到一起来回答:
儒家思想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秦始皇时期的儒家,与后世的儒家,它不是一回事!
儒家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孔子之后有孟子、荀子等一大批的大儒,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变革,或者说修正,使之适应当时所处的社会。
那有人要问了,既然儒家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为什么秦始皇的时候它没有调整呢?看不起秦始皇,还是看不起秦国?
要说看不起,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法家之外,诸子百家确实很多都看不起秦国,尤其是旨在“克己复礼”的孔子。
但是随着天下大势的变化,大家的立场也发生了改变。
儒家也想顺应时势,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速度太快了,秦朝灭亡的速度同样太快了。
从公元前年秦始皇兵峰指向韩国,到公元前年齐国灭亡,不过短短的10个年头;
从公元前年秦始皇称帝,到公元前年秦朝灭亡,也只有14年。
虽然主张克复周礼的儒家思想不适合乱世,却在大体上十分符合天下一统后封建统治者的需求,但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儒家还没来得及迎合秦始皇,焚书坑儒就发生了。
也是因为秦朝灭亡的速度太快了,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完全断绝诸子百家的典籍在民间的流传与传承,总有一些人不惜用生命来保护这些经典,比如秦朝博士伏胜保护《尚书》的故事。
秦始皇焚书后,伏胜冒着巨大危险,将《尚书》藏在自己家的墙壁里。
到了汉文帝时,遍访隐匿在民间的博士,想请90多岁的伏胜出来做官,伏胜拒绝了,但献出了自己藏了多年的《尚书》,只可惜时间太久了,书损毁了不少,只剩下二十九篇,这就是“今文尚书”的由来。
正因为有伏胜这样的儒生在,儒家并没有在“焚书坑儒”的灾难中毁灭。
只是分成了很多派系,比如公羊派,谷梁派,左传派,思孟派等。
汉武帝时设立的五经博士之一董仲舒,就是儒家公羊学派的代表之一。
博士,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朝建立后也沿用了这样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图书,通古今的学官,同时充当皇帝的智囊,顾问。
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特别指出了针对的是除博士以外的人。
从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武帝初期,奉行的是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与民生息。
这一时期,给诸子百家提供了喘息之机,各家学派又开始争夺朝廷上的博士名额。
秦朝的70名博士,囊括了诸子百家,并不偏爱谁,但汉朝从文帝开始增设《诗》、《书》博士,儒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直到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最后又“罢黜百家”。
所谓“罢黜百家”,指的是罢免儒家以外的博士,从此博士成了专门讲授儒家经典的学官,儒家也成了朝廷正统学说,其他的诸子百家都开始没落了,比如墨家。
在先秦时期,墨家的影响力足以比肩儒家,并列为当时的“显学”,有“非儒即墨”之说。
为什么“焚书坑儒”没有毁灭儒家,“独尊儒术”却让墨家销声匿迹了呢?
前面说过,儒家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孔子之后的历代大儒都会不断地对儒家进行改良,以适应不同的时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一举将儒家推上了“唯我独尊”的位置。
但是相比之下的墨家,除了其创始人墨子之外,还有别的重量级代表人物吗?
答案是,没有。
也就是说,墨子后继无人。
那么,为什么墨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西汉陆贾曾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也有“墨者皆可赴火蹈刃”的记载;《吕氏春秋》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末年,墨家钜子孟胜为了阻止一场不义之战,率墨家全部精锐弟子余人为阳城君守城,最后全部战死,赴死前派人传位给田襄子。
当然,这只是墨家消亡的原因之一,而且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墨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不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我们知道,墨子主张“兼爱”,讲究人人平等,而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社会是分等级的,儒家后来逐步完善的“三纲五常”才符合皇权的根本利益。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儒家是一个松散的学派,而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的组织纪律的社会团体,而且拥有相当的武力。
如果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那么墨家就是两者全都占了。
而且墨家的追随者大多以底层百姓为主,其中又以新兴的手工业者居多,非常擅长制造各类攻城,守城器械。
这样一个在思想上与皇权对立,又拥有独立于朝廷之外的一股强大武力的墨家,自然会受到强权的打压,直到它销声匿迹,不再冒头。
如果还不理解,可以读一读大侠郭解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为什么“焚书坑儒”没有消灭儒家,“独尊儒术”却让墨家销声匿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