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被学习坑过的还少吗?
学习历来被先贤和老师,家长以及所有所有的人认可推崇,先有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后有荀子的整篇劝学,无不是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现在成功学也说,学习是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这个世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说学习不好,然而学习是很危险的,你知道吗?
学习本身并不危险,危险的是会错了意看错了书,拜错了师,然而这一点是我们普通人无法避免的,同样拿着孙子兵法有人打仗老输,有人却总是赢,同样的学校,有人考清华北大,有人考蓝翔,同样的清华北大毕业,有人为人类做贡献,有人被放到了监狱里去,这多可怕。
拜错了师,环境即是最重要的师父。人是靠感觉活着的,也是靠眼界争得地位的,一位处在没有眼界的环境中的人很难有成就,举个简单的例子,王思聪就算再不着调,大家骂他富二代靠老爹也好,骂他其他的也罢,人家的眼光不是普通人能比的,你能想象一个山区里的孩子长大后懂得玩投资,资源整合吗?在一个环境层次中,你所见到的几乎所有人,他们的思想局限性太大太大,偏偏这些人还好面子,自以为是,我曾经的一位老师,说过道教是属于佛教的一个分支,我曾经深信不疑。我不是在讽刺他不懂,我是说,起码不懂您能说个不知道吗?很可惜好面子成为一些人的通病,不懂非要显摆,如果你的环境是这样,拜的师是这类选手,那么他们告诉你的人生至理还能信吗?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被家里灌输一些人生思想,长大后有多少人用这些思想过好了生活?看错了书。人有靠谱不靠谱,书也同样,你看书要有目的,看消遣的书就别把书里的内容当回事,寻求思想上的升华就好好看一些有内涵,哲理类的书,然而很多书在不适合的时候,不适合的年龄是不能乱看的,比如名著。名著很好,很有价值,曾经老师们也推荐着看,为什么看,嘴上都说锻炼写作能力,实际上恐怕老师心里也没有答案,作为一个15-20岁之间的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型,你需要的都斗志,需要的是坚持,如果太过多愁善感,伤春悲秋,这对你的打击是很严重的,而名著里这种悲剧还少么?你看了或许能学到点东西,但不好意思,他给你带来的伤害可能更大,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别入戏太深。
会错了意。我在念初中,高中那会儿就挺喜欢古书,看《西游记》、《道德经》、《庄子》,首先说这三本书都挺好,但除了《西游记》能看着玩,其他两本这个年龄段很容易会错了意。当时看到《道德经》中说的道理感觉很有意思,奉为至理,无为嘛,那就好好无为吧,看完《庄子》更是,整个人沉浸在书中,对很多事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失去了斗志,也不知道哪个王八蛋翻译的,无为就是不作为,也不知道哪个王八蛋总结的,道家就是要回归原始社会的状态。当年一度会错了意,跟着那帮翻译文盲的思想走去了,直到后来再看时已完全不是那番感触,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那么解释。所以非要看先贤的作品,先从《论语》,《墨子》这些较为浅显的来看,《道德经》这种大杀器会错了意是致命的,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以你的状态,你看完书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成功失败往往一线之差。近些年企业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寿命越来越短,于是很多老板带着员工去学习,通过企业管理打算基业长青,但是一百个学习者中只有5%的人企业有明显提升,剩下的并无作用,还有一部分则是倒退,这很有意思。因为企业管理类,学错了更加致命,通常企业到达一定阶段需要放权,然而我的一位朋友在公司初级阶段就学习人家大胆放权,结果底下人靠不住,他又玩去了,公司业绩急转直下。后来又学人家搞绩效,绩效是好东西,然而在招人都招不上的时候,原本考关系维系的几个员工也在搞绩效之中怨声载道,后来又去学习,玩了场‘走火大会’,花了几万还是十几万来着,回来慷慨激昂,过几天冷却下来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眼前的难题,于是,钱花了,折腾了够呛,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不是放权不对,不是绩效不好,也不是走火大会有问题,而是他时机不对,放权是要在培养人后放权,先是要培养,然后慢慢一点一点放权让他去锻炼,然后才是放权,否则就会是下一个联想,杨元庆,也不是绩效不好,绩效是要在人浮于事,滥竽充数的人多了的时候可以提出,您需要个人,招20个都困难的时候,首先要搞的是招聘,绩效搞的太复杂了这个时候是危险的,而类似于走火大会这种没有内容的学习,是要在企业发展多年,遇到瓶颈的时候,寻求突破时,给一个思路。
越好的书理解起来越有争议,越能提高人心性的作品越容易走上歧路,学习要有准备,也要在恰当的年龄来看,学错了是会致命的。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与进步中,希望大家能够学有所用,少走弯路,更希望大家能够像《道德经》中所说悟道、体道、践行,而别被一些三脚猫的老师带偏了,依从本心,你其实就很厉害。
今日推荐:《道德经》
推荐理由:开阔思想,打散僵局思维,做事从两方面着手盘算。
注意事项:没有阅历的人别看,乱七八糟注解的别看,不懂得从上下文和整体着眼的别看,否则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