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执古御今学海无涯
TUhjnbcbe - 2025/2/21 20:28:00
《道德经》十四章学海无涯与时俱进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mǐn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译文:视之不见(看不到图像),名曰夷(称着夷);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名曰希(称着希);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名曰微(称着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其上不皦(它的上面不见光明),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御今之有(以驾驭今天的万事万物),能知古始(以感知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规律)。感悟人类感知外物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视觉、听觉、触觉,通过眼睛(视)、耳朵(听)、身体接触(搏),我们认识了身边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日月星辰、鸟兽鱼虫。我们看到这些东西,能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它们有色彩、有形状、有音调、有触感,但道却和我们所了解的世间万物截然不同,它是虚空的,却又真实存在;它支配着万物,无所不在,却又无法直接感知;它可大可小,变化多端,远远超出了人类日常对万物的认识。它上面不耀眼,下面也不昏暗,它没有首,没有尾,总之,“道”与人们日常所能认知的事物、存在方式完全不同,不能用平常的思维去思量它。“道”是万物之本源,其生在“象帝之先”,故而从古至今,万物都是由“道”所统领、支配的。我们虽然看不到身边的“道”,也很难想象出它的具体特征,但我们能在从古至今的万物发展规律中认识到它的存在,能感受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世界的发展,支配着万物的生长繁衍衰败灭亡。这“神秘的力量”就是老子所言的“道”,宗教人士口中的“神”、“上帝”,儒家、墨家言论中的“天道”,迷信者说“因果循环”,其实虽然它们各不相同,有的被人性化,有的虚无化,但其来源和老子所说的“道”是一致的。都是人们对古今事物发展规律总结后,认识到的那种无法看见,却真实存在于世界之后的神秘力量!“视而不见,听而不理,博而不得,”这三者之间,似乎也很适合于当今人的心态。现代人功利心重,往往被名利目标迷乱了双眼,双耳,人心,三者混而为一,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人生,就像“道”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我们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地去摸索,去寻找“人生的运动规律”,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一生有意义,不枉人间走一趟。在我看来,什么是“人生的运动规律”,那就是带着计划,活好当下,不忘初心,奔向梦想。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引申到青少年道德教育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止境”要虚心的学习。在青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善于向别人学习。有的人,不会还不好意思开口向别人请教,乃至于向老师请教都羞于开口。有的人,蔑视成绩不如自己的人,别人有过人之处的方面,明明自己不如别人,却耻于开口向别人学习。有的人,明明自己一窍不通,去要摆出一幅内行的架势,生怕别人知道他不懂了。《论语·樊迟请学稼》中说:“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苟子·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师说》中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孔子种庄家不如农夫,要向农夫学习。荀子终日思考,不如片刻向别人学习。韩愈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只要比自己有学问,就要向他学习。古代先贤的学习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都是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人,他们尚且可以“不耻下问”,我们青少年还有什么面子放不下来的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执古御今学海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