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TUhjnbcbe - 2025/2/17 19:10:00
白癜风的危害 http://www.bdfyy999.com
淮阴侯韩信

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向刘邦请封“假齐王”。刘邦顿时大怒,要起兵攻打韩信,张良暗地里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顿时大悟,佯笑说:做什么假齐王,要做就做这么齐王,就答应了韩信的请求。要么说领导就是领导,喜怒转换真是在分秒之间,成大事也在情理之中!

韩信请封“假齐王”,是受传统分封制价值观的影响,当年周武王在灭掉殷商后,大封功臣和同姓为诸侯,统领一方。

《荀子·儒效篇》中:“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张良也曾对刘邦说:“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先秦时期,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就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与后世士人热衷科举,希望金榜题名,光耀门楣本就是殊途同归!

项羽灭亡秦朝后,大封诸侯王,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凭借军功成为一方诸侯。比如英布是囚徒、韩广是小吏、刘邦是亭长、张耳、吴芮是县令。

所以,韩信希望凭借军功而称王是有先例可循的,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

早在韩信求封齐王以前,刘邦阵营已经有了几个异姓王了。

燕王臧荼是在韩信以“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后,通过说客劝降投靠刘邦的;衡山王吴芮因项羽侵夺他的封地,也转而支持刘邦。

韩王信是在汉二年被封为韩王的。刘邦之所以封他为韩王是因为韩王信本就是韩国王室后裔(韩襄王之孙),刘邦要借助他在韩国故地的威望平定韩国,因此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后,许诺他如果平定韩地便将其封为韩王。后来韩王信果然平定了韩地,于是刘邦也就按照约定立他为韩王了;

另外,韩王信一开始就是刘邦的坚定支持者,跟随刘邦入汉中,还定三秦。

张耳的封赵王是耐人寻味的,因为这个建议由韩信提出的。当初刘邦派张耳和韩信一起去攻略赵国,是因为张耳在赵地颇有威望。在赵国平等之后,于是韩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

事实上,张耳没有什么大功,因为军事行动全权由韩信负责。

韩信请立张耳为王,是因为张耳确实有几点优势:刘邦还定三秦后,张耳第一时间前来投奔,而他当时还有常山王封号,若不封王容易失去人心,又何以招再来投奔之人;张耳确实是在赵地有威望,可以镇守赵地;张耳与刘邦乃是布衣之交;

此时韩信凭借平定赵地的大功,提议封张耳为赵王,其理由又是为了安抚赵国,是从楚汉战争大局着眼,刘邦对他的要求也确实不便拒绝。

那么韩信平定齐国之后求封王的逻辑就很清楚了:

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对项羽有功,所以项羽封他们为王;刘邦手下的韩王信靠着韩王血统,不过是平定韩地十余城的功劳也封为王了;

张耳依靠韩信平定了赵国五十余城,而为张耳请封王的理由又是从大局出发,刘邦也同意了;

那么,韩信对汉王有大功,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所下城池无数,他的功劳完全有资格封王;

在用张耳试探过刘邦的态度后,所以韩信平定齐国,再拿出和请封张耳为王同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所以刘邦也应该封他为王。

所以从这点来说,韩信请封王是早有预谋的。

韩信请封王也有性格因素影响

韩信的人格是高傲的,在他的理想中,是希望自己能高人一等的。

张良、陈平、郦食其都是通过毛遂自荐被刘邦赏识并重用的。可韩信明明腹有良谋,却偏偏要借助夏侯婴和萧何的举荐,直到拜了大将,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得知齐国已经被郦食其劝降的情况下,蒯彻以“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最终为了抢功,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杀,又一次使刘邦起了杀心;

尤其是在自己擅长的军事方面,他的高傲更加明显。

在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的时候,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问及自己时则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说作为帝王听到这样的话能不起疑心,动杀心,坐立不安么,后世之君怎么压制这么一个人?

而在贬为淮阴侯之后,他到樊哙家做客,樊哙对韩信“跪拜送迎,自称臣”,而此时已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却笑言自己是“与樊哙为伍”了;

所以,他在平定齐国后,楚国已经出现败势。可以说当初楚强汉弱的危局是被韩信扭转的。在这时,如果没有更加尊贵的名号,实在难以显示自己的不世之功。

所以说韩信求封齐王的错误在哪里?

如果认为韩信在政治上幼稚,应该听从武涉和蒯通的建议,自立门户,与刘邦项羽鼎足而三,就错了!

韩信不愿背叛刘邦,从道德来说,是出于忠义。后代的史学家对于他不反刘邦,都是认可的,毕竟忠义是一种好的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绝对不能批判韩信,否则郭子仪、曾国藩手握重兵而忠于国家又应该怎么评价呢!

如果韩信真的要自立门户也就罢了,譬如魏明帝托孤于司马懿、唐玄宗重用安禄山那样,也许后人会评价他忘恩负义、狼子野心。

遗憾的是,韩信第一次请封“假王”是在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的危急时刻,韩信自以为请封“假王”的说法足够委婉了,可惜时机非常不好,给了刘邦趁火打劫的感觉;在垓下之战前夕,韩信再次用封王的问题摆了刘邦一道。用张良的话说,韩信知道自己被封为齐王,不是刘邦本来的意思,他希望得到刘邦的正式任命。

如果说韩信第一次的请封是邀功,那么第二次则是摆明了要挟。不仅两次请封都不是刘邦的本意,还彻底将本已出现裂痕的君臣关系彻底激化。所以刘邦在灭掉项羽之后,第一时间赶往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

不能说刘邦太奸诈,作为政治家,刘邦是有远见的。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同姓王或异姓王都有造反的事情发生;武将掌握兵权,颠覆王朝更是经常出现。所以,如果你是刘邦,也必然会做同样的事。

在韩信不久之前,有个王翦,他就知道自己手握六十万大军,平定楚国,如何能让秦始皇放心;在韩信不久之后,有个周亚夫,他就不懂得自己立下了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后,怎样与汉景帝相处;

韩信在政治上的确是幼稚的,他的幼稚就在于他没搞懂像他这样攻必克、战必胜的武将,在专制制度中如何与君主相处。

可惜的是,韩信拥有非凡的军事能力,又是这种性格,却偏偏生活在皇权制度下。正像太史公说的那样,“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也不会导致自己被夷三族的结局了。至于我们社会上的许多俗人,连“炫耀遭人恨”的道理都不懂,这其实是跟韩信犯了一样的错误。

1
查看完整版本: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