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公冶长子在陈曰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TUhjnbcbe - 2025/2/17 9:31:00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

《公冶长第五》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子在陈曰”,这是孔子在六十岁的时候所讲的话,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也就是说在周游列国第六年的时候,六十岁讲了这番话。我们看一下这个感叹“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里指的是想回到鲁国去了。

孔子在周游列国走了六年,会发现,其实每个国家都是如此乱,大家都是悖礼的,政治都是不清明的,所以也产生了如此的感叹,说实在行不通就回去吧。为什么要回去呢?“吾党之小子狂简”,党:就是乡党,我的家乡。小子:是指的自己那些学生们,那些跟随者,小子同时也是指的年轻人。狂简:是两个字,狂是指的志向远大,简是指的还轻率和草率,做事情不稳。那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说我的家乡那些学生们,他们有远大的志向,但是他们做起事情来的行为,还是轻率不稳的。

所以这就是年轻人的现状,都会有远大的志向,都会有很好的想法,但是毕竟修为还不够,还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行为就会显得轻率不稳重,所以做事情也很难做成,这也是孔夫子的担忧和忧虑。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圣贤的思想,他想要回到家乡去,有了这样的感叹,但是并不是为了自己,并不是在想自己受了多少苦,有没有生命危险,而是在想那些学生们,虽然还有志向,可是还让人放心不下,做事情还不稳重,还很轻率,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圣人之忧都在忧虑他人,都在考虑年轻的后辈。

“斐然成章”,斐然:是形容文采很好的样子,他们写出来的文章,看上去都是很好的。但是下句来了“不知所以裁之”,什么叫裁?我们说剪裁,去剪裁一件衣服一块布,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不知所以裁之”还不能很好的剪裁。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说这些学生们的文章,写的看上去都很好,但是真正在做起事情的时候,还不懂得如何删减,还不知道哪里可以用得更好,而哪里是不可用的,做事情还没有那么适度,做事情还不能那么完善。

所以这两句话对我们现在之人,是有很大的启发和启示的。有两点启发:第一点,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或者我们刚开始经历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我们还在年轻的时候,往往都是这样,志向很远大,但是做事情,行为还有些轻率和不稳。有的人写的东西,看上去好像很好,但是“不知所以裁之”,真正在应用的时候,还没有那么顺畅,还没有那么适度,所以他说的一个知一个行的问题。我们有远大的志向,这是我们的方向,这是我们的知,可是在我们行的时候,还是轻率和不稳,还不能做到我们知道的那个样子,还不足以实现我们的志向。文章写得很好,说得看上去很好,可是真正在用的时候,还不能那么适度,所以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

那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的,我们刚开始听上去觉得很好,觉得自己明白了,可是真正到生活当中的时候,有一些可用,有一些用得还没有那么好,“不知所以裁之”。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白,它是正常的,任何人的学习都有这样的过程。所以我们还要先去学习更多,先让我们有志向,先让我们斐然成章,接下来我们再不停地去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稳,让自己不那么轻率,让自己知道有所剪裁,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为,才会越来越适度。

所以人一定是要在经历中成长的,要在事情之中去磨练的,那我们再延伸第二点,我们来看孔夫子的感叹,他说:“回去吧!回去吧!”,因为我在讲仁义道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乱世,大家可能听不进去,兵荒马乱的时代。所以我们经常说,什么时候更适合推行儒家的文化?在盛世,在邦有道,国家清明之时,更适合推行儒家文化。因为每个人都要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都要去学习仁义礼智信,这个时候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团队才会变得更和谐,家庭才会变得更和谐。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乱世,甚至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会来提升内在?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去提升内在,大部分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大部分人都为吃饱肚子,都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来考虑问题。所以说在那样一个乱世,推行仁义道德一定更加艰难,那我们再回过来讲,孔子有这样的感叹,说回去吧!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为何而回去?因为我回去,还有那些年轻的学生和跟随者,如果一旦推行不下去的时候,还有那些年轻人可以去学习,我可以让这些年轻人变得更好,那么这些年轻人再去从政,再去帮助更多的人,再去做更多的事情。这也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停地去扩大。

那从这个之中,我们要有所思考的,比如说我们自己,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我们学习了修身之道,我们认为他真的很好,可以让我们减少烦恼,但是我们恨不得让身边所有的人都能接触到,都能学习到。那么如果一旦实现不了的时候,怎么办?去影响那些愿意和我们学习的人就够了。比如说我们自己学习的时候,可以先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发生变化了,我们和孩子的力量就会变得更大,可能就影响了身边的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这个受众群体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这里我们来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海边起了狂风暴雨,在一天清晨的时候,有一个人来到了海边,看到了一个孩子,在海边捡鱼。因为狂风暴雨过后,有很多鱼被搁置在浅滩,数千条之多,这个人就看到那个孩子在捡鱼,往大海当中去扔。这个人过去就问那个孩子,说:“那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这个孩子没有理他,继续地捡起小鱼,扔回大海之中。这个人又问了一句,“谁又在乎呢?”这个孩子继续捡他的鱼,捡起小鱼,在往海里扔鱼的过程中说:“它在乎”,说这条鱼在乎,然后又捡了另外一条鱼,扔回的过程当中又说:“它也在乎,它也在乎,它也在乎”,就一直在这里扔鱼。这个人在边上看着,似乎有所觉察,似乎有所思考,在他思考过后,他也帮着这个孩子在那里扔鱼。这个故事讲完了。

在我们这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人,会遇到很多事情,可能很多事情,别人都是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和没有什么价值的,可是我们能做多少是多少,我们能救多少救多少,这也恰恰是孔夫子的思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你们听不进去,我也要讲,救一个算一个。即使没有人听我的学问,我即使推行不下去,我还可以回到我的故土,因为那里还有很多我的追随者,还有我的学生,他是愿意听的,我改变一个是一个。

那我们这一生做事情,修行自身,学习传统文化,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要提升自己,我们要去改变自己,我们再影响身边的一个人又一个人,不停的这个范围就会变得更大。《中庸》讲“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要“致广大”,很广博浩瀚,而“尽精微”,精是我们还要精通,微,小。我们既要广博,还要精通,并且要从小事情做起。正如我们刚才的故事所讲,我们要从每一条小鱼去做起,那么有的人看似好像没有价值,说我们也做不过来,但是你做一点是一点,无论我们做事情也好,我们学习也好,我们想要帮助更多的人也好,或者我们想要救人慧命也好,都要有这样的思维。

我们要有理想,要致广大,但是同时,我们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我们有很多人的思维,我总想着做大事情,我想要改变更多,我只想讲给更多的人听,可是,我们要懂得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从帮助一个人,两个人开始,这是我们自己积累而来的。

《荀子》讲“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这是积累的重要性,那我们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行更是如此,它是点点滴滴地积累而来,不是说它可以一下促成我们的学问,所以着急又有什么用呢?莫不如从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微小之事开始做起,让我们自己变得更精通,最后变得更广博。

那么孔夫子的理想,希望天下大同,那也是要从身边的人做起,也是要帮助身边的年轻后辈,然后再去逐渐地影响更多的人,那么到现在影响了数千年,我们还在学习孔夫子的文化。那么老子有老子的理想,老子希望万事万物都能遵道而行。但是在老子的生平,他也在给很多百姓讲法,给百姓讲他的大道学说。那我们来看孔子也是一样的,不同的人问孝给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问仁问德问从政,孔夫子都在给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阶段不同,要懂得“有教无类”,我是没有分别的,我是因材施教的,但是你要有教,你要有想改变的心。

所以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我们要有理想,我们要致广大,但是切勿眼高手低,又不屑于做身边小事情,又觉得别人很愚笨,又觉得我讲了他也听不懂,所以这样的都不是正确的修身方式。

是我们自己要有大的理想,要更广博浩瀚博学,但同时针对不同的人,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身边的小事情去做起,从身边容易影响的人,一点一点地去影响,所以不要去灰心。就像那个小孩子一样,对那条鱼是有帮助的,所以从我们身边影响了一个人,帮助了一个人,就让他少一些烦恼,少一些痛苦。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冶长子在陈曰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