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什么最重要?答案是,人才。毕竟我国现在也大力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嘛。
可是咱们的老祖宗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深谙此道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人才,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首先是养门客,把各种有一技之长的人养在府上,供他们吃喝,平时啥也不用干,关键时刻能出力就行。
毛遂自荐里的毛遂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么做确实是能聚集人才,但是其中也不乏骗吃骗喝之辈,成本还是相当高的。
所以养得起门客的大多是各国有权势的大臣,比如战国四公子还有吕不韦,都是养门客的大户,人均门客数量超过人。
不过养门客说白了还是个人行为。那么国家层面上是怎么招揽人才的呢?比如齐国就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开办了一所大学,史称稷下学宫。
这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还是中国最早的政府智库,几乎招揽了战国学术圈儿所有的风云人物,比如阴阳家邹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等等等等。
不过呀,齐国并不是吸引外来人才最多的国家,而且呢,它吸引来的这个人才种类也比较单一,都是思想类人物。
那么,哪里才是人才最大的聚集地呢?答案就是秦国。据《秦集史》统计,从秦武王到秦始皇,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秦国一共有21位丞相,而其中有14位都是外国人,就更别提其他职位的官员了。
那么,为什么顶尖的人才都愿意来秦国呢?咱们知道啊,秦国和其他的诸侯国相比,算是发迹晚的,而且地处边陲,文化上也相对落后。
但也正是因为他缺乏人才,所以才格外重视人才。比如秦孝公就曾发出过这样一条招聘启事,“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意思就是不论你是谁,从哪儿来,只要能为秦国做出贡献,就能给你分土地,还能让你当诸侯,这招聘力度可谓是空前绝后啊。
除此以外,秦国还实行了客卿制,来的都是客,只要你通过了试用期,就能给你客卿的爵号,还能让你做大官儿。
虽说,这个制度不是秦国独有的,但秦国是实施得最彻底的,甚至一度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这样的氛围中,你要是人才的话,你难道不想来吗?
也正是有了这些顶尖人才,秦国才能在一众对手中脱颖而出,最终称霸天下。那么你还想了解哪些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呢?在评论区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