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师承荀子却批判儒家传承道家却自创法家
TUhjnbcbe - 2025/2/17 8:34:00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战国末期随着秦王朝的崛起,百家争鸣已接近尾声,韩非既是百家中最后一个能够称为“子”的学者,也是这场中国几千年来独一无二学术盛宴的终结者。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怎么样想不到这位有点结巴的学生最后竟然会将儒家视为五蠹(斥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之一。

大家都知道先秦时期都是私学教育,这种情况下,弟子一般都是继承发扬老师的学说思想。为什么韩非子就与众不同呢?一般的私学教育,有疑问只能请教老师,虽然古时也有典籍可参考,但不想我们现在的互联网这么发达,什么信息你都能搜到,那时主要也只能接触到自己老师的思想。再来看看韩非子的老师荀子,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类似于校长),稷下学宫里百家汇集,互相辩论。所以韩非子学习环境很好,能接触到到很多不同的学说,使他的眼界开阔很多,不只是拘泥于儒家,通过多方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韩非子反对孔子的仁爱,他认为不管是仁爱还是兼爱都不管用。韩非子在《五蠹》中举了一个例子:“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韩非说楚国有一个叫直躬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去举报自己父亲,然而官员把这个人杀了。为什么呢?官员认为他对君主而言是忠臣而对父亲却属不孝子。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却是父亲的不孝子。这不是很矛盾吗?还有鲁国有一个人每次打仗都往后跑,当逃兵。孔子问这个士兵怎么回事,打仗为什么不奋勇向前冲锋?他说我家里还有老父亲,我死了谁去给他养老呢。孔子认为他是个大孝子,结果孔子还推荐他去当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就不是君王的忠臣。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也没有人上报,孔子奖赏逃兵而鲁国人作战就会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各不相同,而君王却既要赞成个人的自私行为,又想国家的能够强大,这是不可能两全的。忠和孝互相矛盾。而孝心是仁爱的表现,所以他认为仁爱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说韩非子传承道家呢?首先司马迁在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将老子和韩非子放在一起来讲: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于道德之意”。说明韩非思想源于道家。还有很多人认为孙子、老子、韩非子是一脉相承,都来自兵家。孙子兵法体现的是军事辩证法,老子的是哲学辩证法,韩非子的是政治辩证法。

其次,韩非子在其《韩非子》一书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源自于老子,所以被后世称为道法家。他主张君主无为而治,提出“君无为,法无不为”以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等思想。他认为在全国各地应该管理各自的事物。权利集中在中央,君主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君主抓住了最关键的权利,四面八方都自动地会来为你服务。所以秦始皇采用了韩非子的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建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事实上,因为秦王朝的全国一统,百家争鸣自此终结,韩非子成为诸子百家的最后一个“大家”。

要说明的一点就是,韩非子的无为和道家的无为有本质的区别。韩非的无为是为了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力。老子的无为是为天下人谋。

其实,韩非子像庄子一样善于讲故事,他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查看完整版本: 师承荀子却批判儒家传承道家却自创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