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浅谈本末的重要及修
TUhjnbcbe - 2025/2/15 19:04:00
北京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言:“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今天我们关于「本」与「末」的词语有很多,如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等等。既然人人都说「本」的重要性,可这许多词却要用反面例子来讲,特示警醒。这大概也可以看得出人们在「知本」这件事上做得有多么不到位。莫不是早在孔夫子时代之前,世人就常常“不知本”了?

这也难怪,随着文明的发展,技术不断提升,从事「治本」相关事情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知道鲜花的美丽,可只有善于种养花木的人,才知道养护「跟本」的重要。三十年前的一句谚语“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到了今天恐怕要反过来讲了,大多数人天天吃猪肉,却不见得亲眼见过那真猪跑去。容易获得,习以为常,自然不用去考虑明白「本末」、「终始」、「先后」了。

我再读诸家经典,无论孔孟朱王,还是老庄道仙,还是释迦诸佛,无不是在强调「本」的重要性,无不在劝世人要「知本」而不要只求其「末」。有子更是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然而文辞既立,读之在人,得之在心。「本」与「末」可以说非常的形象了,然而后世儒生却反困囿于文辞之中。随着文明的发展,各类学说越来越多,流传的文辞就更不要提了,有如繁星一样多,佛陀更是经常用“恒河的沙子”来比喻繁多。因此,纵使像荀子,韩非子,韩昌黎这样的大才也不免要反复求证先聖的文辞;像朱子,王阳明这样的通达聖人也不免要为了回答后生学子的问题,反复在文辞中跳入跳出。反而有一些不识文字的世外高人,像六祖惠能禅师一样,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得道成佛。

今日的我,较诸古聖先賢差得还很远。然而一旦体悟到「本」的重要性,我观物做事,每每体察其「本末」、「终始」、「先后」所在,总能很快的抓住其中关键所在,自然而然的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按《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做人的「根本」,就算拿到今天,这也是至理名言。「修身」则在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格物致知即是格致而「知本」。朱子与王阳明的训诂在「知本」上本是相同的,不同点只在入门着手处。后世学者纠缠于文辞,徒自误而误人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今天我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修身」。就自身来说,「修身」就是在「自强不息」,在「厚德载物」。「自强」及「厚德」最直观的收获是扩大自己接物待人的自主可控制的范围。人人都是如此。然而「得失」、「利害」、「吉凶」也是每一个人接物待人的衡量参照,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这是人之常情。

在鱼与熊掌、生与死、利与义不能兼得的时候,人们的取舍选择总会有差别。孟夫子能舍生而取义,抗战救国的仁人烈士能舍生而取义,常人难以做到,卖国求荣之徒更是反道而行。做出何种取舍只是表面,内在的具体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自强者」及「厚德者」事实上拥有更广更多的选择,他们有能力不受制于任何一种选择。即便权力或是财富,可为我所用,但不能反为我的桎梏。

今天的天朝,金钱财富几乎快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金钱财富,人人爱之,取之有道。可是一个人如果满眼只能看到“钱”,连脚下的路都看不到了。路且看不到,就更别说安稳的行走了。虽然说这与资本横行的大环境有些关系,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根本的问题仍然在不「知本」。不能「修身」以至「自强」及「厚德」,则无法达到现有环境下的「能力」和「地位」,与薪资有关的直接因素难道不是「能力」和「位置」吗?「能力」或「地位」不足匹配,外不能收获财富,内不能「素其位而行」,空自“上怨天,下尤人。”而已。

下引用一段《中庸》,还望读者细细思维体会。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若讲“人人当自强”,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今天的人却少有人谈「厚德」及「修身」。人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实际践行却往往不能自律,更少有人谈「问」的重要性。这都是因为人们不「知本」。「本末」且不知,因此轻重缓急而不能分辨,往来顺逆而不能体悟。皆自徒劳耳!

以「修身」为本,正是古聖以「人」为原点,得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佳的途径。换今天的话来讲,人类社会最小的单位难道不是「人」?现代文明以「平等」和「自由」作为普世价值不正是基于此?我们讲「解放思想」和「实践为标准」;王阳明先生讲「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孔夫子讲“「学」而时习之”和“克己复礼为「仁」”;乃至老子谈「道」与「德」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至佛门讲“众「生」平等”……等等,哪一样不是基于此。

自孔夫子劝「学」以来,两千多年了,分分合合,乱治反复,若细究,无不是因为此「本」立而兴,因「本末」混置而乱。欧美的兴起衰落也不出于此。然而今天的史学家学者汇总了许多教训:文化、武力、经济、制度、暴政、昏君、宦官、贪官污吏、气象天灾等等。却少有人谈「人人」。徒求于枝叶,而不知「本」与「末」,又能得出什么恒常的结论来?更有人妄图寻求一种万能「制度」,敢问这与妄图寻求一种治病的「万能药」有甚去区别?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终于谈到了「本」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接下来,我会开一个系列,具体讲怎样做到「修身为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浅谈本末的重要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