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贾谊继承了先秦的礼法思想,并在原有的基础
TUhjnbcbe - 2025/2/15 19:04:00

贾谊作为汉初儒学复兴的代表性人物,承继并发展先秦及其他学派的礼法思想,特别是荀子的礼法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为解决汉初面临社会侈靡之风、僭越等现象、诸侯王势力膨胀等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贾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礼法思想体系,力求从思想和制度上革除亡秦的法制积弊,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构思之大胆,眼界之开阔,认识之深远,言词之细腻,旷古少见,影响至今,仍需要世人反思借鉴。

贾谊的思想和主张,之所以在汉代会遭到冷遇和反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受到宫中大臣武将的排挤,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汉初文侯将相多戎马一生,方得天下,儒生被其视为迂腐之士,空谈误国。如高祖刘邦认为马背上可得江山亦可治天下,即是明显的例子。

同时认为,儒家的繁文缛节的礼节另其倍感拘束,对儒家治国之道知之甚少。儒家礼仪,治国之道在汉初时期,并不为统治者内心所接受,其实质用儒家的礼仪装饰门面罢了,政治生活中很少被采纳、重用。

贾谊礼法思想和主张,触及统治集团内部的某些既得利益,从而受其抵制,反映了文人法吏和汉初王朝内部,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如:贾谊主张多分藩,以削弱诸侯的实力。同时由于文帝上位不久,很多政策法令还仰仗军功大臣的扶持,而这些大臣又不愿意受礼法约束,更不愿意失去他们的权势地位,所以其礼法思想难以实行。

文帝虽然很器重贾谊,对其见解主张表示肯定,但是因为其由军功元老拥戴而上位,故不能侵犯他们的利益。所以只能以牺牲文人法吏集团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与军功元老集团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贾谊这样的文人主张自然只有被搁浅不用了。

就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来看,社会风气奢侈淫靡,社会秩序混乱,匈奴经常骚扰边境,各个诸侯王实力过大等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而贾谊所言,制度改革,推行礼乐等事宜,非当务之急,属次要矛盾暂时无暇顾及。

故从根据政局轻重缓急的方面考虑,权衡时宜,也使汉初贾谊的理想无法变成现实。贾谊思想的超前也使其无法付诸实施。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贾谊,尽管在朝廷担任博士、太中大夫,但没有大政方针及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权,只是作为顾问可提出建议而己,所以,他的思想与执政当权者之间,有一定距离,这种距离不仅是认识上的,而且也有权力分配和利益上的冲突与分裂。

贾谊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上书言事,他为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殚思竭虑,但他的思想和主张,远远走到了时代的前列,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人,所以才不被接受和认可,甚至遭到执政大臣的攻击和陷害。

另外,他深思熟虑呕心沥血所设计的社会改革方案,又超越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他企图把只有到景帝或武帝时期、才能够付诸实施的东西,提前到文帝时期来做,其结果只能是以悲剧告终。

虽然,贾谊的思想主张、虽不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所认同,但所具有的价值和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贾谊的提出的一些思想、措施和主张,确实击中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而且他提出的一些措施也是切实可行的,所以部分地被统治者所接受并采纳。

比如,他提出的多封诸侯以分散诸侯的实力,就被文帝采纳把淮阳王刘武改封为梁王,梁国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至高阳,共有大县四十多个。他的兴教化易风俗的主张,也部分地被文帝所采纳,文献记载。事实证明,贾谊的一些改革方案,有的在武帝时期实现,有的被后世国君所借鉴和运用,这些都充分的证明,贾谊的确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贾谊的礼法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贾谊之前的礼法思想和学说,毕竟是一种理论,一种设想,而真正将其礼法思想、转变为具体的制度和措施的,并将其付诸于政治实践的贾谊可谓第一人。

贾谊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承荀子,下启董仲舒,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贾谊的礼法思想,对西汉中期的董仲舒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的神学迷信思想,和贾谊谈论鬼神极为相似。

正是有贾谊一套礼法思想在汉初的政治实践,才使董仲舒在西汉中期能够吸收其思想素养,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架构,重新使儒家思想在吸纳各家思想之后,走向统治地位。

如果没有贾谊这个中间环节,荀子的思想也许会中断,董仲舒的思想也不会至少不能很快成为正统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人们在谈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贾谊在其中的传承作用。事实上,贾谊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儒术治国的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贾谊继承了先秦的礼法思想,并在原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