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尧舜和平禅让,庄子荀子韩非子都不同意
TUhjnbcbe - 2025/2/15 19:03:00

尧舜禅让的历史故事大家几乎都耳熟能详,按现存的古籍来看,其事迹最先记录于中的、等篇章中,后经孔孟的儒家学说宣扬,及至汉代司马迁著,写入篇中,而成为正史流传下来。在篇中,司马迁关于此事的记述很明显是参照辑录而成。

故事是这样的:尧在平定四方之后,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他咨询身边的大臣,放齐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丹朱顽凶不可用,讙兜推荐共工,也被尧否决。四岳推荐鲧,就是大禹的老爸,尧勉强试用。但鲧不争气,被派去治水九年不成。身边的儿子和大臣都不能胜任接班人的角色,于是就启用了当时还是平民的舜,并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他,用以考察他,发现果然是个人才。就这样,尧让舜代理政务,自己退居二线。在二十八年后,尧驾崩。这时,舜继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他没有,把位子让给了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跑到了南河之南,以示无意于天子之位。可这么贤明的君主,老百姓不答应啊,朝觐的,打官司的都跑去舜那,而不去找丹朱。舜仰天长叹一声:“天意啊!”无奈的接受了天子之位。

民间推举、试用、考核、推辞、民意,完美的流程,没有斗争、没有杀戮,两个圣人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权力交接。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庄子就不同意这种说法,在篇中,出现了“尧不慈”,“尧杀长子”的描述。在中,司马迁只是说尧不用丹朱,而且在尧死后,舜还曾经把天子之位让给丹朱,尧怎么可能杀丹朱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司马迁和庄子肯定有一人说错了。

根据中的记载,尧在位时,主要的杀伐就是流放共工与讙兜,迁移三苗族,在羽山杀了鲧,并没提及丹朱。其中流放讙兜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曾经向尧推荐过共工,就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就流放讙兜,难免有点不合情理。那我们就再来看看这个讙兜是谁。

在中记载了黄帝的一个不才子,阴险凶恶,危害百姓,名叫浑沌。注说:浑沌即讙兜也。讙兜被尧流放在当时的南蛮之地,而南蛮之地正是三苗族的地盘。在中有“讙兜生苗民”的说法。三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黄帝时期已有记载,显然“讙兜生苗民”的说法不可取,实际是讙兜融入了苗民,成为了当时苗民的首领。东晋的郭璞在的注解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这个三苗之君就是讙兜,他对尧把天下让给舜非常不满。那这跟丹朱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讙兜那时跟丹朱是同盟关系,:“尧让舜,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丹渊也是当时的南蛮之地。所以,中把“讙头国”又称之为“讙朱国”。说“尧战于丹水之浦”。尧与苗民的战争其实就是与讙兜和丹朱的战争,就是争夺继承权的战争。

那这场战争是尧发起的吗?我们分析下,那时,舜已经摄政,掌握实权,讙兜和丹朱反对的是他,而不是尧。除掉讙兜和丹朱,最大的得益者显然是舜。而且从中舜主动让位与丹朱的说法看,当时父子继承应该是正统的做法,不然,何须要辞让。就像中说的: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而最狠的说法还是出现于中,“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也许这种女婿囚禁老丈人,女婿与儿子为了天子之位兵戎相见,你死我活争斗的戏码才更符合人之常情吧。就像韩非子说的:“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

今天的故事就说到这里,欢迎留言讨论,喜欢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尧舜和平禅让,庄子荀子韩非子都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