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夏——卜商,字子夏,卫国人,以文学著称,孔门十哲之一。
女——通汝。
如何理解孔子说的这句话?有种解读说,这是孔子告诫子夏,要道德高尚,学养深厚,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这种解读不能说没道理,但按这种解读逻辑,“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应该是孔子对所有学生的期望,《论语》何以独独记录他对子夏说这话呢?独对子夏说,显然应该独对子夏有所指。
朱子引用谢氏的话解读本章说:“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然所谓利者,岂必殖货财之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学虽有余,然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语之以此。”
这话的后半部分是有道理的,孔子一定是认为子夏在“远”、“大”方面有欠缺,所以才有此提醒。但前半部分,是有问题的,历史上的子夏从无贪利之心,《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他自己也说:“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争夺私利就像得到了指甲而丧失了手掌(《荀子》)。这是一个对“利”不感兴趣的人。
谢氏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扩大了“利”的定义,但“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害天理”这些也和子夏不沾边。但凡圣贤,可以怀疑能力都不用怀疑人品。子夏如果有这些毛病,不要说身居孔门十哲之列,怕是早就被孔子逐出了师门。
尤其不要忘记子夏还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尸子》)君子饥寒交迫而思想不会变得邪恶;面对酷刑也毫不畏惧;每逢大事都不忘平时所说的话。子夏的私德是没有问题的。
钱穆先生认为,“推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这也挺有意思,在大学者的眼里,“小人儒”就是“书呆子”。孔子是担心子夏读成了“书呆子”。
但历史上的子夏不是“书呆子”。一方面,后世儒家经学主要是由子夏传授,为文化传承做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身为魏文侯的君师,子夏为魏国初霸起到了汇聚人才的文化力量。书呆子做不出这样的丰功伟绩。他显然是既没有“心忘世道”,也没有“忽于义理”。
那面对得意门生,孔子说的“小人儒”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怕还得从史实中找答案。
史载,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被魏文侯尊为老师。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边地诸侯国的怀化作用十分显著,西河一时成为当时文化中心,魏国也俨然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宗主国,。
但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