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气为中介的求雨巫术的兴起
气禁术发展的顶点,就是呼风唤雨术。
祈求雨水,是农业民族的一项重要宗教活动。中国古代,设有专门的祈雨祭坛。求雨时,巫师则做着人神的中介。如果祈雨不成,人们往往会烧死巫师,认为是他没有取得神的信任或者竟是惹怒了鬼神。这种求雨的特点,主要是向神灵祈求。
到宋代,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巫术,这就是以气为中介的感应巫术。这种巫术的理论根据,就是董仲舒以来的天人感应学说。依照这种学说,则人施放的气可以和天上的气相互感应。自然,能够施放这种气的当然不是一般人,而是所谓的“善行气者”。这些“善行气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气功大师。不过当时没有这个称呼,当时从事这些活动的,主要是道教中的方术之士。
其方法是,做一个祭坛,祈雨者在坛上作法。自然,宝剑之类的道具是少不了的,一般巫师的念念有词或者神魂颠倒般的舞蹈也会有的。不过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之点在于调动自身的气和天上的气相互感应。其方法是,如果要祈雨,就调动身上的阴气,使其与天上的阴气感应。通常是憋一泡尿,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撒在祭坛上。于是就可以感应天上的阴气聚集,降下雨水。如果要祈晴,则调动自身的阳气,使身体发燥,从而感动天上的阳气发挥作用,驱散乌云,迎来晴天。
不要以为我在这里胡说八道。这些内容,都白纸黑字地记载在《清微道法枢纽》、《雷奥秘论》等道教著作里。《清微道法枢纽》说道:“天地五雷,人本均有”。既然五雷是人身本有,那么,风雨阴阳自然可由人身发出。而人身之所以能够支配风雨阴晴,是由于我的“真气”感动了天地,是“一真之妙用,出方寸与经纶”。
这套求雨的方法,当时被称为“雷法”,因为下雨之前一般是先打雷。从事这套巫术的人们,被称为“雷法派”。《水浒传》上,公孙胜所使的“五雷定心法”,大约就是这一套东西。
雷法派的理论,可说在唐代出的《关尹子》、《化书》中就已经存在。不过在《化书》中,是指责“小人们”企图“作阴阳”,“役五行”,要“以神召气”。《关尹子》则是持赞成态度,认为“盖风雨雷电,皆缘气而生,而气缘心而生”(卷2),“心之所至,则气从之”,“我之一心,能变为气为形”(卷5),所以“即我心中可作万物”(卷8)。风雨雷电,不过是万物之一,自然可以由我心来做。做法要点,就是调动自身的气使之与天地间的气相互感应。雷法派,不过是把唐代已经出现的这种理论付诸实践罢了。
这一派的创始人,据说是王文卿。据《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记载,王文卿云游到金陵据说是叶天师修真的地方,夜里在一间茅屋中发现了“嘘呵风云之文”,就抄了下来。天亮时,一老妇人出来,告诉他,“此乃雷霆所居之地”。这老妇人就是电母。而王文卿,也从此学会了呼风唤雨之术。该书说道,假如能静坐调气,“日种月累,神气精自然混凝。上可脱壳朝元,次可长生久视,又其次可以行云致雨”。就是说,行云致雨,不过是调气的第三等的作用。调气更重要的作用,乃是“脱壳朝元”,即成仙升天。所以这套理论,就是以往服气术在新条件下的变种,也是《抱朴子内篇》记载的气禁术在新条件下的发展。
那么,这套巫术的效果如何呢?
二、以气为中介的求雨术的效果
求雨,往往会奏效的。今天不下雨,明天再来求。天一直不下雨的情况有,但并不多见。往往是在一段旱情之后,总会降雨的。于是,求雨术也就往往显出自己的灵验来。对于这种情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早已明白。他说:“雩而雨”,“犹不雩而雨”。雩,就是求雨。也就是说,求雨下雨,不求雨天也下雨。求雨者往往把“不雩而雨”当作自己的祈雨之功。用古代常用的一句话说,这是地道的“贪天功为己有”。
北宋末年最得宋徽宗宠信的雷法派代表人物就是林灵素。《宋史》本传说他“假帝诰天书云篆,务以欺世惑众。其说妄诞不可究质,实无所能解,惟稍识五雷法,召呼风霆,间祷雨,有小验而已。”所谓“小验”,不过是偶而碰上了“不雩而雨”的情况。于是贪天之功,取得了那个昏庸皇帝的信任。
这点小验给林灵素带来的,首先是金钱:“令吏民诣宫受神霄秘箓,朝士之嗜进者亦靡然趋之。每设大斋,輙费缗钱数万,谓之千道会。”其次就是权势:“灵素益尊重,升温州为应道军莭度,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冲和殿侍晨。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然而实际本领又如何呢?
宣和初,都城暴水。遣灵素厌胜。方率其徒歩虗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免。
可以呼风唤雨的神仙般的人物,却害怕这些普通百姓的扁担,那就更不能咒退将要淹没京城的洪水了。百姓们一顿扁担,就吓得他狼狈逃窜。
这位林灵素,可说是伪气功大师们的直接先驱。林灵素雷法的效果,也就是今天伪气功大师们功法效果的注脚。伪气功大师们喜欢谈论什么实践标准,老百姓的扁担,也是一种实践。它分明地检验出了这些骗子的真假。(李申,年,某书约稿。)
作者简介
李申,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县人。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年转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担任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是儒教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