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浅谈百家争鸣之儒学文化
TUhjnbcbe - 2025/2/8 17:46:00

圣人夫子,何许人也?孔夫子乃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也,在世之时,被大家誉为“天纵之圣”,“千古圣人”,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由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而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推行仁道。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得到了后人的不断推崇。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

“千古圣人”孔子

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不安,奴隶制面临着崩溃,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争霸,封建制逐渐确立,因而,一场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变革应运而生。春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评精神与日俱增,代表各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各有立场和主张,他们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他们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由此,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交锋。在这些思想学派当中,儒家和法家思想最有代表性,他们两者旗鼓相当,观点针锋相对。

儒学文化

关于儒家文化,可以追溯其源。“儒”的最早记载出现于《论语·雍也》,其中孔子告诫他的得意弟子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由此可以推断,“儒”字的起源应在孔子之前。在周王室衰微,“周礼”崩坏的时代背景下,孔子适应当时的形势,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主张仁政,强调“德治”,强调人格的独立。儒家思想由此形成。那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儒学文化

我们来看,在孔子去世之后,后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其中,孟子在其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在孟子的体系中,继承了孔子“仁义”的思想,主张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但孟子的“仁”把孔子的人伦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政治领域,即仁政。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他认为仁政涉及国家的安危,因此将仁政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同时,孟子的“仁”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目的是维护新兴封建地主阶级,这便是它的局限性了。但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时,是融入了创新元素的。孟子曰:“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提高道德修养,使人更有价值。相反,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和禽兽相近了。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确立了儒家的道统,对后世影响巨大。

“亚圣”孟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话出于思想家荀子,他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有三个本质,在《荀子·礼论》中说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他主张治理天下应“以礼为本、礼法结合”。荀子的思想扩充了孔子的思想,是一种发扬和补充。

荀子

简言之,孔子奠定了儒学思想文化的基本框架,孟子和荀子对其进行了扩充,由此形成一个成熟的、影响深刻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后来的文化源头—儒家思想。

千古圣人—孔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百家争鸣之儒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