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是说,在别人看来,我的内心淳厚质素,朴实无华,不过一个愚笨之人罢了,如同天地尚未剖判之前的样子,浑浑沌沌的。有大智慧的人,谁会卖弄小聪明呢?他们都是深藏若虚,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
宁处污渎不就楚相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湷湷、浑浑、沌沌,都是愚人貌,义通。本文从帛书本,即“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地万类竞为自由“我”:自称,自己。会意字,从戈,本义是一种有长柄和三齿锋刃的武器。从甲骨文起,借指第一人称代词,多为殷商的自称,如“我受年”、“我伐羌。”《说文》:“我,施身自谓也。”《广韵》:“己称也。”《易经˙观卦》:“观我生。”《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庄子》:“今者吾丧我”,“吾”与“我”,义同,用法不同,“吾”不作宾语。
“愚”:愚笨,这里指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即“大智若愚”。愚,会意字,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康熙字典》:“戆也,闇也,蒙也,昧也,蠢也,钝也,愗也,滞也,固也,蔽也,冥也。”《荀子˙修身篇》:“非是是非之谓愚。”戅(zhuàng),愚蠢,侧重于迂直、不知变通。
“心”:内心。《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总包万虑谓之心。”《诗经˙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湷”,浑沌无知的样子。古通“浑”,淳厚质朴。《切韵》:“浑,浊也。”《列子˙天瑞》:“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未相离也。”此处是指人的淳厚、质素、朴实,无知无欲、不通世事的样子。
“沌”:会意字,从水(氵),篆书之形像一道水流,表示水不流畅;从屯,屯有聚集、阻塞义;屯兼表声。本义是水不得流畅,引申为混沌,形容不通世事、无知无识的样子。
池鱼有食虽觉好一旦刀俎为鱼肉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有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圣人德才全尽,愚人德才兼亡。圣人自谓“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不过是在名利诱惑之下,不会利令智昏,在“昭昭”、“察察”的“众人”看来,如同“愚人”而已。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谓名利兼收的“大宠”,不料庄子却“宠辱不惊”,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文以文绣,以如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重利、尊位,这种为“众人”所无限向往的物事,为何庄子却“视之如粪土、弃之如敝履”呢?庄子不过是看透了这名利背后,任人摆布、生死不测的惨痛代价罢了。这世间,人情最难还;在庙堂,生死在帝王。拿人钱财,必然受制于人;受人宠幸,必然屈居人下,生死决于人手,能不戒惧吗?所以,庄子宁可选择自由。
一梦黄粱化蝶去耳边清净无人扰据《郑州志》记载,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执政的子阳派人给他送了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粮。妻子抱怨他,他却说“子阳并不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食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列子得以安然无恙。不收粮食,饿的是肚子,外人都觉者是个大傻瓜;收了粮食,丢的是性命,外人方觉得是大智慧。和利令智昏的“众人”相比,圣人参透大道,洞察先机,居安思危,从容地规避了未来的危咎而已。
三国蜀后主刘禅,大兵压境之下,干净利落地投降了,被封为“安乐公”,得以寿终正寝,世人多责其投降之迅速,又岂知大势所趋之下,刘禅投降,保全了千万蜀国百姓,是对是错,后人又如何能够说得清楚呢?也许刘禅便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了。为政如此,居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聋不痴,不做家翁”,“儿孙自有儿孙福,当糊涂时便糊涂”,又何必卖弄聪明,自讨没趣,惹人嫌弃呢?
列子御风泠然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