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这句诗词出自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说的是女主人公刘兰芝误以为未婚夫焦仲卿已故,在结婚当天撩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跳进了清冷的水池,就此了结自己的人生。
从这部乐府诗歌中,我们能够发现女主人公刘兰芝在跳河轻生时,做了一些列“讲究”的动作,其中有一个极其微妙的动作,那就是在跳河以前先把鞋子脱了,整齐地摆放在岸边,然后再纵身跳入水中。
实际上,这样的“镜头”在古典文学作品或是古装电视剧中都有所体现,这就引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古人跳河轻生时,为什么要把鞋脱掉留在岸边?
一是古人“重死”的情结
史记上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论是泰山之重地死去,还是鸿毛之轻地死去,古人都是十分重视死亡之事。这一点在《荀子?礼论》中体现的最明显,荀子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生与死或亡与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生前活得再悲催,再不被人所重视,但在自己死后,都希望得到生者给予他“逝者为大”的尊重。活着的时候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就罢了,但死后的心愿都是想要体面一些,让家人或外人把自己打捞上来,好好安葬一番。
在交通和讯息不发达的古代,跳河以后极有可能会随波逐流冲向很远的下游,或是沉入水底很长时间找不到。此时,把鞋子脱掉放在岸边可以起到做记号的功能,能够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是哪家哪姓的人,到时候便于亲戚朋友前来打捞认领。
说到这,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用其他的信物代替。其实,这是不了解古代生活所产生的的疑问。因为在古代,真正有钱的人属于凤毛麟角,大部分人都是在清苦的生活中度过,除了随身穿戴的衣物,根本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做标记。即使能够有贵重的东西做标记,它也起不到标记的意义。
比如,放一块玉或者放一把宝剑,虽然也能让亲戚朋友辨认出自己的身份,但是贵重的东西放在岸边,容易被唯利是图的人产生见利忘义的想法。这样一来,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让自己死后不明不白,成为无人认领的“孤魂野鬼”。
二是自证清白
古人寻短见的方式大概只有两种,一是投缳上吊,二是跳河自尽。尤其是妇女大多选择是跳河。一个人选择寻短见往往是生活受到某种不明不白的冤屈,冤屈所带来的压力迫使他没有活下去的动力,比如被人冤枉输了官司,或是自己的贞洁遭到别人的质疑和侮辱。
在这种压力下,古代很多人在选择跳河时,脱掉鞋子往往代表着自证清白的意思。
古代妇女的脚与贞洁有着直接的联系,她们赋予鞋子“贞操”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妇女失德以后,会遭人背后指点说她是“破了的鞋”。再有古代妇女的脚是不能轻易给男性看的,一旦被男人看到自己的脚,可谓是丢了“贞洁”一样的灾难。
在自己蒙受冤屈寻短见以后,留给世人一双鞋子,表示自己没有失贞,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是干净的。
这一幕在《水浒传》中也有所体现,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勾当被王婆意外获知后,王婆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潘金莲,提出条件说,要想让自己保守秘密,潘金莲必须拿一只鞋子押在自己手里。
也正是因为这只鞋子,潘金莲才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因为鞋子代表着她毕生所守护的贞洁,鞋子落到别人手里,往后只能任由他人摆布。在缺乏理性思考的封建社会,只要对方拿出代表隐私的鞋子,基本上便会被钉上“不守妇道”的标签,将来所面临的身体和精神的惩罚是无法估量的。
三是轻生与他人无关
人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生在世谁家都有三两户仇家,有时候因为仇恨蒙蔽了双眼,非常容易做出冲动的事,尤其是在家人暴毙的情况下。那些轻生的古人为了防止自己的死引起家人的误会,只能选择用鞋子作证明。
脱掉鞋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说明生前没有经过别人的暴力对待,是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让家人和官府排除他杀的可能性,但这种思维也会被别有用心之徒所利用。
比如,包拯智审绣鞋案中,一位良家妇人被纨绔子弟失手致死,为了给自己洗脱罪嫌,纨绔子弟把良家妇人丢人河中,并买通官府在河边摆了一双妇人生前刚做好的鞋子,制造投河自尽的假象。包拯接手此案后,发现这是一双崭新的鞋子,上面没有沾染过任何泥土,经过一番审查,最终水落石出。
四是迷信说法
此外,关于脱鞋还有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依照古人的认知,人的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横死之说,横死也就是暴毙而亡,因为飞遭横祸而死,这种人往往属于非正常死亡,本该可以多活几年,但突然被客观外力致死,而且死的时候经过痛苦的挣扎。
横死之人又代表着不吉利,是不能进入自家宗族祠堂或者祖坟墓地,只能葬入乱坟岗。那些寻短见的古人,为了能够死后进入祠堂便把鞋子留下,摆放整齐说明自己死的时候很安详,是自己想好以后才这么做的,没有经历外力折磨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