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倡导的对民众实施“儒德”教育以达到治国的政治目的,其实就是主张以道德感化并教育人。韩愈认为人都是可以用道德去感化并教育的。他还认为教育是改造心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实现使人心趋向善良,知耻辱而无奸邪。这是最彻底、最根本的积极解决办法,法律制裁是不可能办到的。韩愈主张对民众实施“儒德”教育的思想是针对反佛斗争而提出,实际上,韩愈还有另一番话是关于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那是在元和十四年(),52岁的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一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一职。他在《潮州请置乡校牒》中说:“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韩愈在这里引用孔子原话的前一半来表达自己对德治、法治关系的新见解,他认为政、刑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可以用来保护民众和保障社会安定。但是,政、刑的缺陷也很大,它不能使民众“知耻”。
因此,国家如果要长治久安,就要开展教育,施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治为先,政刑为辅”。如果拿韩愈“以儒德治国”思想与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比较,可见前者显然带有政治倾向,更切合中唐社会拨乱反正的迫切需求,只可惜当时的韩愈遭到的反对呼声异常强烈,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得以实施。但据韩愈整个从政的人生道路来看,他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时必定推行德育,因而韩愈任职过的地方,比如江西的袁州(今宜春),广东的潮州、阳山等地,千百年来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永久怀念着韩愈这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
韩愈推行“以儒德治国”,主张实施教育,向广大老百姓灌输封建道德观念,再用刑罚加以控制他们的犯罪行为,以达到统治的根本目的。因此韩愈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认为德治其实就是人治的问题,人治就需要有大批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获得,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治国培养人才。
韩愈还认为要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培养人才,他主张统治者要善待人才,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统治者缺乏鉴别人才的能力,那么人才的能力也无法得以施展。韩愈又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开放民众的舆论,并推行舆论监督,使民情上达到中央。韩愈敢于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并将其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其思想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韩愈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为出发点,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其他教派。他倡导“以儒德治国”思想,其实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进而巩固封建国家政权。从整个封建历史政治的发展“长河”来看,“以儒德治国”的教育思想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首先,韩愈提出的对民众实施“儒德”教育以达到治国的思想主张,是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上进行创新的,这种思想经过了孟子、荀子等历代儒学家的不断努力,内涵逐渐丰富;其次,“以儒德治国”思想的前提条件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否定“天命”神学,把人的思想从鬼神、天帝这些虚无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再次,儒家认为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是人与万物区别的标准,故而要推行对民众实施“儒德”教育。
以上的思想观点说明了对于国家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以及文化管理,不能依靠“天命”和“神灵”,而是要依靠人,这是“以儒德治国”的前提。为了认清“人”的本性,儒家深入研究人性,期待通过认识人性来认识人本身,认识人本身的目的,其实在于统治阶级更好地对人进行管理、控制与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