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论荀子的礼制思想此时期礼学的诞生对社
TUhjnbcbe - 2025/2/3 1:43:0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贯穿着人类生活各个方面,不会因为时间的发展而断裂,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发展到未来。但是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一直存在,人们不断的在争论,是传统阻碍了现实还是现实破坏了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王朝的兴衰中,不断的绽放出文明的火花。无论从什么方向上与西方文明相对比,中国传统文化都拥有着自身独特的光彩。

荀子在吸收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同于孔子、孟子的礼治思想。孔子将涵括一切具体道德的人生高之德定义为“仁”,讲仁置于礼的控制之下。

礼仪的制定为道德修养提供了标准,道德修养为礼义的制定提供了基础。但是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礼的表现权威基本丧失,在缺少外在强制因素的情况下,礼的实践只能依赖道德主体的道德自律和自我需求。

将礼治寄托于德治,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孔孟的礼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荀子对儒学思想有所取舍的过程中,合理吸收其他学派的成果,在儒家内部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孔、孟的道德修养道路。

荀子在吸纳儒家道德修养思想的基础上,主张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固之本也,改造法家法治思想,在援法入礼基础上做到礼法并用。

吸取道家自然无为的理念,把天看成是没有主观意志的自然天,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发展观。批判墨家诡辩之道,用以明确名实关系。荀子在对诸子思想,批判和吸收其中精华部分的基础上,构建特有的道德修养体系。

荀子道德修养思想体系是一个博大的体系,礼、仁都是其思想体系同重要的概念。《荀子大略》篇中,充分说明礼制是仁爱之心的终极体现,王者内心有仁,才能知礼。仁之杀,义之伦,行之有节,仁义之道的自觉遵行,就是礼的秩序表现。

在荀子道德修养理论中,道德个体德性的培养是长久不怠的过程,正是因为荀子道德修养中人性本恶,从恶向善的过程,需要道德个体通过后天的人为作用来完成。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荀子的礼制思想此时期礼学的诞生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