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二年春,宋太宗举办了即位后的,首次科举考试。在他的哥哥,宋太祖执政的16年里,总共举办过15场科举考试,一共录取过人。
要知道当时天下个州,每年平均在30个州里,挑中一人选拔任官,机会还是挺渺茫的。然而就在宋太祖去世后,宋太宗为北宋的文人,送上了福利。
宋太祖但在这一次考试中,第一轮录取考生人,其中进士人。面对这样庞大的录取人数,宋太宗意犹未尽。据《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通过查询宋代的考生档案,那时还都叫做贡籍,发现有名考生,从宋太祖即位初年举办科举考试至今一次不落,一连参加过15场科举考试了。
宋太宗大笔一挥,将这名考生都录取为进士,于是就创造了历史上,最高的龙虎榜录取人数纪录。
宋太宗作为主考官的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寺,宴请了这一榜录取的名考生。这些人可谓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因为沿袭唐朝科举的惯例,每榜的进士,都会投靠主考官门下,成为门生。这样一来这一榜录取的进士,成为了天子门生,职业生涯的起点很高。
这样的惯性思维,到了今天,也并没有消退多少。我们依然深信,老师厉害,学生就厉害。不仅将来好找工作,跟人提起时,脸上洋溢的,也是无比自豪的神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太宗不仅为自己的学生们,在京城开封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还每人发放了20万的路费,资助学生到地方赴任。
官员上任前置办行装,以往都是通过自筹。宋太宗此次是亲自发放,可以想象此时考生的心情,应该都觉得自己无比幸福,得了一个肯给实惠的大靠山。
并且宋太宗授权,如果沿途看到有虐待百姓的官员,你可以直接向我报告,我为你们主持公道。被授予的权力,在当时也是极大的荣耀。
有了皇帝当老师,明显在地方上,腰杆更硬,底气更足。而且以往进士出身,也要从基层八九品管做起,常态下也要奋斗十年,才能升到六品官衔。
中书监,办公地点凤凰池然而这一榜的天子门生,打破常规,一开始就委派担任六品官员。有了天子门生这块金字招牌,不仅起点高,而且提拔快。这件事惹得宰相薛居正也不淡定了。
同样是十年,有些人刚奋斗到,这些人的起点,而这些人中的有些人,已经临近跻身凤凰池了。凤凰池是当时宰相办公的地方,如此待遇怎不令人眼红耳热。
这批人就这样,死心塌地地,成为宋太宗,坚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因为他的学生,遍布朝野大小职官,宋太宗自然而然地,成为对天下信息与权力的,最强掌控者。
孟子古语有言,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孟子曾问子思子,要如何治理百姓。子思子回答说,要先给他们好处。孟子追问说,难道不是应该先谈仁义吗?
子思子说,大谈仁义固然是对的,但是将仁义落到实处,就是要给百姓实惠。否则仁义就将成为一句空话。辨别真假仁义,根本无需用智慧,现实就是写照。
不给人实惠,还要大谈仁义,长此以往,将会改变民风,使人奸诈虚伪。也学着你,空口大谈仁义,关键时刻却不出手。更有甚者临阵倒戈,给予你致命一击。
荀子荀子曾经说,楚国幅员辽阔,能人辈出,最终却为人做嫁衣。这又何尝不是,不明白治国的道理。民心是巩固政权的根本,不爱恤百姓,百姓更不用心抵御外敌。
不明白如何治国,却拥有辽阔的疆域,就像不懂治家的糊涂蛋,拥有万贯家资,难免被恶贼盯上。如果不幸,为人吝啬、性喜盘剥,那就将内外交困,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