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西周诸侯国也非常多,为什么人们更愿意把东
TUhjnbcbe - 2025/1/25 22:05:00

西周、东周虽同是周代的组成部分,但西周的政治格局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政治主角是“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自东周开始,王室日益衰微,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等于接替周王室的公主。舞台上的主角不同,时代称谓自然也就不同。既然是“东周列国志”,当然只有东周才配得上称之为“春秋战国”。一、周代的分封制周人是姬姓部族,兴起于今陕甘一带,武王伐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但以当时的条件,周王室除了王畿之地外,无法直接控制如此广大的区域,因此采取“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建立诸侯国。

周代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受封的诸侯主要是姬姓贵族、姜姓同盟、古代帝王后裔。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周代的分封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周文王之前,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来到太湖一带,建立为吴国。周文王继位后,封弟弟虢仲、虢叔在建立虢国。第二阶段周武王时期,封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三监),将周公封于鲁(周公长子就封)、召公封于燕(召公长子就封)、姜太公封于齐,并册封一批古代帝王后裔建立陈、杞等国。第三阶段武王去世后,三监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进行了新一轮大分封,文王之子的封国有蔡、霍、鲁、卫、毛、曹、滕、毕、原;武王之子的封国有晋、应、韩;周公之子的封国有凡、蒋、邢、茅等;还在淮河、汉江之间建有“汉阳诸姬”。

第四阶段是周宣王时期,进行最后一轮大分封,主要是建立了郑(周厉王之子姬友)、申(宣王舅父家族)等国。在分封诸侯时,对各个诸侯国的赐土建邦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沿着位于渭河平原的丰、镐二京(宗周)与位于伊洛盆地的洛邑(成周)的交通线两旁,由近及远,凡山川纠纷形势禁格之地,皆安排镇抚,诸侯们众星拱戴一般护卫着这条象征权力中枢的中轴线。二、东周王权衰落,诸侯国走上政治前台(一)方伯政治的出现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邑,周天子在各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土地极其狭小,实力有限,周室的最高政治权力出现了真空。

天子失权,王纲解纽,诸侯漫无统属,起而互相兼并,进而发展为大国争霸,谁的军队多、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形成了取代天子王权的诸侯霸主政治,揭开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史记·周本纪》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二)“春秋”称谓的来历和时代简介“春秋”之名来源于史书《春秋》,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年)共年的大事,并,后世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春秋时代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随着“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七雄并立,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三)“战国”称谓的来历和时代简介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西汉末年,学者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开始于公元前年(周元王元年),止于公元前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年。战国时期,魏、齐、楚等国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变法,但尤以秦国商鞅变法和赵国胡服骑射最为显著。战国中期以后,秦国崛起为第一强国,通过合纵、远交近攻等策略对各国各个击破,到秦王嬴政时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天下归于一统。

三、西周诸侯国与东周诸侯国的异同虽然同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但西周诸侯国与东周诸侯国虽有共同点,但存在很大的差异:(一)相同点1.西周、东周的诸侯国,其合法性都来源于周王室,由周王室颁布命令,正式册封后才合法建立。即使是在战国伊始,赵、魏、韩三家分晋,也是在取得了周威烈王的任命后,才取得合法地位,列为诸侯。2.诸侯国无论大小都纳入周天子宗法体系,天子为大宗、姬姓诸侯为小宗。天子称姬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舅父,构成庞大的血缘关系网。3.所有的诸侯国都有周室的名分,按照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诸侯的贵贱、大小、上下各种等级。

诸侯的封爵目前存有争议,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说,也有“公、侯、子”等说法。(二)不同点1.权利义务不同。西周时期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东周以后,周王室的信誉和实力、威望、号召力都不及以前,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天子统率诸侯的权力也是名存实亡。2.受制约程度不同。西周诸侯内政受周王室一定管辖和干涉,如周夷王烹杀齐哀公、周宣王废立鲁国世子,周天子是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东周由于王权衰落,诸侯的内政,天子一向不过问。事实上,亦无权过问,诸侯遂慢慢形成割据势力。

3.礼仪法度不同。西周诸侯完全遵守周礼制度,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诸侯;而东周则礼崩乐坏,各诸侯国自由选择适合本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体制,因此才有“百家争鸣”。4.发展方向不同。西周诸侯国主要精力在内,致力巩固国家基础,进行文化渗透,诸侯之间较少纠葛;东周诸侯国精力多在外交,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周王室完全丧失了掌控权。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西周时期的周天子权力和地位是实实在在的,东周时期的周天子权力和地位只是名誉上的,西周与东周最大的区别也就显现出来了。

西周与东周虽然都是“周”,但天下俨然从周平王东迁那一刻起,就已经改朝换代进入乱世了,周天子只有一个名分而已。东周,称之为春秋战国,是名副其实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周诸侯国也非常多,为什么人们更愿意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