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除非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把旧习惯覆盖掉。这也许就是荀子把学习的目标定为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当学习变成了习惯以后,就像眼睛爱看、嘴巴爱说、耳朵爱听一样,那学习这件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近年来有人提出要做“终身学习者”,而荀子早就在劝学篇中提出了这个学习观。
有人好奇荀子明明是儒家的,为什么教出了韩非、李斯这两个鼎鼎有名的法家弟子?
这个问题其实在劝学篇中就能找到答案,荀子在回答“学问从哪里来,学到什么境界结束?”这个问题是已经给出了答案。
应该先从诗经开始学习,达到学习礼的境界结束。学习虽然有顺序,但学问是没有终止的,因为学问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尤其是现在,根本学不完!所以才需要做终身学习者。
荀子原文“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由此可知荀子非常重视“礼”,而礼就是法!荀子提倡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礼来使人向善。
其实礼就是法,礼就是规矩,若只有礼,没有法,那么规矩也就是一纸空文,如何让大家能够遵守礼?必须要对不遵守礼的人做惩罚,于是便有了法!
荀子重“礼”,他教出两个牛气冲天的法家弟子韩非与李斯,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关于学习这件事在文章中差不多已经写完了,今天也把昨天剩下的没写的东西也写了,接下来我就把昨天的长篇大论总结一下。
学习这件事是不能间断的,是持之以恒的事情。而阅历对学习而言非常重要,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
另外,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力来达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站得高就能看得远!就算不会游泳,只要坐了船,就能横渡江河!
切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没有感知的,就好似那温水煮青蛙,待发觉之时,却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煮熟!
切记荀子的这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蚯蚓没有尖锐的爪牙、坚硬的外壳,却能上食黄土,下饮黄泉,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结果;而螃蟹有两个锋利的钳子以及坚硬的外壳,却只能寄宿在蛇的洞穴之中,这是用心浮躁的结果!
不要今天学这,明天学那;东瞅瞅、西望望的结果就是啥也学不会!荀子对学习这件事的要求很高,射一百次箭,只要有一次射不中,就不能算会射箭!
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一通百通!若真想啥都学,那就把最想学的学好,再去学别的东西时,会学的非常快!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各类事物的发生都有原因!我们要注意观察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仔细思考其来龙去脉,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我以前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件事很迷惑,因为变数太多了,怎么能算无遗策?对不对?
其实这样的人就是善于观察并善于思考,我们就从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开始,思考其来龙去脉,以及演变的规律。
我突然想到之前董明珠说要把一个女娃娃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时,有个人就说董明珠此举并非真的是要培养,而是造势。
经董明珠这么一说,那个女娃娃的粉丝狂涨!而董明珠年纪大了,直播卖货时,精力跟不上。而这女娃娃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又长得好看,必然挑起直播卖货的大旗。
这个人为什么能根据董明珠说要把那个女娃娃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时,就能推测出这些东西呢?那个人必然善于思考,也乐于琢磨。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根据自己过往思考、琢磨的经验,构建了一套方法论!
其实方法论一旦构建,接下来就是不断的修补,只要是经过长时间的修补的方法论,都是能够预测一些事情的!
就算不能预测成功,多多少少是会沾点边。一旦预测失败,那就反思为何失败,找到问题所在,再去修正方法论,周而复始,这个方法论变会日趋完善!
这其实就是荀子所说的“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我们要养成爱思考,乐于琢磨的习惯!因为事物的演变看似没有规律,其实都有轨迹!
看完劝学篇我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劝学篇差不多讲完了,接下来我继续看《荀子》,把《荀子》看完再看其他,要专一!不能东瞅瞅西望望!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