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荀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
TUhjnbcbe - 2025/1/17 18:33:00


  荀子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是“征圣”“明道”“宗经”。荀子最推崇“圣人”,强调将圣王作为老师,效法他的法度,寻求他的纲纪,效仿他的为人。而“征圣”的最终目的是“明道”,圣人是大道的纲要,天下大道、百王之道都统一在这里。无论自然规律还是人类社会的治理之道,都要遵循儒家之礼义。引申来说,文艺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在所蕴含的引导人们道德完备、人格完善的“道”,这就是“明道”的内蕴。

“宗经”可以说是“征圣”“明道”的具体途径,荀子明确将《诗》《书》《礼》《乐》《春秋》以“五经”并称,并极为推崇儒学经典。“征圣”“明道”“宗经”背后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以圣人的礼义之道为标准,并将礼义精神内化于文艺作品中,这是荀子谈创作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奠定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观。


  荀子“重文”,《礼论》篇言“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不敬文,就会流于粗鄙和轻薄。荀子还主张“君子必辩”,十分语言的作用和辩说的语言艺术,充分肯定了“言能尽意”,并在创作上尽力去开掘语言的表意、表达功能,语言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知。“言能尽意观”上升到文论方面,充分肯定主体的作用和语言的表现、表达功能。荀子擅长论说性散文,他的论辩体系,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秩序感。

虽然《荀子》读来少了些文学华彩,不似《孟子》那般情感充沛,引人入胜,甚至有些晦涩,不易理解,但也正是理性的阐释、论说的集中,构成了荀子文辞独有的特点。《荀子》成熟严谨的论说文,完整详密的鸿篇巨制,每篇有一个揭示全篇主旨的标题,篇中围绕中心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其构思之缜密,结构之严整,论证之周详,条理之明晰,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先秦思想家中,荀子可谓是唯一留下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家,对后世影响颇深。但是荀子的文艺思想,却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和赞扬,这是有失公允的。荀子的文学创作大有可观,他在自身的创作中就充分发挥了言能尽意的作用,重视文辞的功用,其文风醇厚渊雅,文采斐然,具有文质彬彬的特点,带有浓厚的学者之气。荀子创作的第一篇说唱文学作品《成相》和最早以“赋”名篇的《赋》,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纯文学作品,在中国俗文学史上和赋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成相》是一篇通俗文艺作品,它的形式是民间歌谣,而内容则是荀子的思想概要。《成相》批判当时黑暗的社会,抒发了荀子的忧愤之情,并说明了选贤任能、推行仁政的迫切性。荀子还创作了“赋”体,是赋体文学的萌芽,为赋体文学在汉代形成蔚为大观的繁荣局面奠定基础。《汉志·诗赋略》有“荀卿赋之属”,此类赋共二十五家,一百三十六篇。由此可见,荀子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作家,对赋体的影响是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

荀子《赋》善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为“赋”的骈俪之美做铺垫,并以隐语式的“问答”结构作为骨架,这种“主客问答”的形式日后也就成了散体大赋的稳定结构。此外,“以四言为主,间节杂散体”韵散结合的形式,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韵散结合”与“主客问答”一起构成了赋体文学的关键性要素,并在后世赋文学中不断发展、成熟。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