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恶!告子:可善可恶!理学怎么说?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说的什么?要怎么去做?
文
明炫翊
继孔子之后,儒家也衍生出来了六派。
第一派,代表人物是李斯,名为“小康派”。
第二派,代表人物是孟子,名为“大同派”。
第三派,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名为“天人感应派”。
第四派,代表人物比较多,有孟子,还有荀子、告子等,名为“心性派”。
第五派,代表人物是荀子,名为“考证派”。
第六派,代表人物是司马迁,名为“记篡派”。
在这些派系中,能够在历史上发扬光大,且认可者多的,是第三派,还有第四派。
董仲舒董仲舒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汉朝时期,最为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
所谓天人感应派,按照通俗的看法,就是用玄学来约束君王。如果君王干坏事,天就会感应到,然后降下灾难;如果君王做了好事,天也会感应到,然后出现瑞兆。不过看东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中也能知道,虽然汉朝这一派发扬光大,但并没有成功的做到百姓安居、皇帝贤良(老实),国最后还是没有了。
所谓心性派,可就有的说道了,因为这三位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告子认为,人性可善可恶。
谁说的对呢?心性派在后来,通过改头换面的形式,变化成为了“理学”。按照后来理学的看法:
孟子,他说的很对;
荀子,他说的很有道理;
告子,他为了大家提了一个醒。
综合来说,理学认为,三位圣人,他们的看法都很对,而他们都是在考究一个问题,那就是“心性”。
如何让“心性”变好呢?当然是需要注意自己的心,总结来说,就6个字,即“存天理,灭人欲”。怎么去做呢?我们先来明白,“天理”还有“人欲”,它说的都是什么。
周敦颐“天理”的概念起源于宋初,所创立者,名叫周敦颐,没错,我们大家应该知道他,这位大佬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爱莲说》。
周敦颐不是普通的儒家人,他是一个精通“儒释道”三家的大大大佬。
陈抟他的师祖,名字叫陈抟(tuán),是五代末的一个道士,从他这里,周敦颐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他师父叫穆修),按道家的语气和态度,周敦颐写了一书,名为《太极图说》。大家不要误会,不是打架的太极。
这本书写了什么,我们不需要知道,只要知道,在书中,出现了一词“无极”的概念。
周敦颐有两个徒弟,一个叫程颢(hào),一个叫程颐,这是哥俩。
两个人从师傅周敦颐的书中,得到了概念“理”、“道”,也就是泛指的:一种超越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一种标准。师傅周敦颐称它“无极”,哥俩称它“天理”,而与之对立的事物,就是“人欲”,它是指:一种不合常理,不正当的行为欲望。
这里举例子来说:
我们晚上,去睡觉,这就是“天理”,可是要找人陪着一块睡,这就是“人欲”。
我们晚上,该去睡觉的时候,还在玩乐,不休息,这也是“人欲”,因为我们在违反人的生物生活规律。
从这一点来看,其实“天理”是什么?就是一种让我们生存下来的基本需求,超出之外的,就都是“人欲”。
回到正题,如何“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先来看看哥俩是怎么认为的:
程颢哥哥程颢,这是一位看起来很和气的人,他认为,天理就在我自己的心中,人性本善,自己好好的自己约束行为,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就行了。
程颐弟弟程颐,这是一位看起来很严肃的人,他认为,首先,哥哥的人性本善,他认为说的对,但不能仅仅在自己身上、心上下功夫,还需要通过外力,去外界获得道理,“格物致知”,借此来让自己的“心性”达到完美无缺。
两种说法,你认为谁的对呢?
单选
认为哥俩谁说的对呢?
程颢,自己身上下功夫程颐:下功夫,还要“格物致知”都是扯淡都有道理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其实这里作者认为,两人都说的有道理,毕竟如果只是生存(指的生存吃喝睡觉,读者不要牵扯利益),单纯的从自己身上就行;但如果在复杂的环境下,就不仅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还要从外界获得道理,来更好的约束自己。
其实扯了这么多,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其实又回到了原点,究竟是人性本善呢?还是人性本恶?
国学的魅力,其实从这些浓缩古人无数智慧的疑问,和解答中,就可窥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