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答古代诗歌阅读题,读懂古代诗歌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但就绝大部分考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读懂古代诗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如此,但作为一名高三的语文老师,想方设法引导考生读懂古代诗歌,答好古代诗歌阅读题,当是其责无旁贷的事情。那么,训练阶段如何去做,方能使考生在考场上顺利地读懂古代诗歌,从而把古代诗歌阅读题答好呢?笔者的经验是,引导考生用好“借”字,读懂古代诗歌这一问题基本上就能得到解决。下边笔者从六个方面来谈谈“借”字的妙用。
不过,在详谈之前,有一个小问题需要明确。哪一个问题呢?就是读懂古代诗歌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读懂古代诗歌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就笔者的经验和认识,考生答题读懂古代诗歌的标准是把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住。当然,这个标准仅是一个底线标准,对于其他的读者,肯定不适用,但这个底线标准就绝大部分考生答题来讲,却是救命稻草,是完全可以帮助他们答好古代诗歌阅读题的。下面回到我们的正题上来,谈“借”字在考生读懂古代诗歌上的妙用。
1.借助诗歌题目。古代诗歌的题目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题目往往体现着诗歌的题材特点。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杨万里有一首诗歌的题目叫《野菊》,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王维有首诗歌叫《使至塞上》,读题目,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孟浩然的诗歌《过故人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田园诗;杜牧有一首诗歌叫《赤壁》,看到题目,我们立马就能意识到这是一首咏史诗;韦庄有一首诗叫《含山店梦觉作》,读题目,我们就能意识到这是一首羁旅诗;王昌龄有一首诗歌叫《闺怨》,读题目,我们就能意识到这是一首闺怨诗;诸如此类,等等。由于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因此,借助诗歌的题目,我们基本上就能判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借助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古代诗歌使用的意象均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菊花是隐者的象征,松柏是有节操的象征,木叶是悲愁的象征,月亮是思乡怀人的象征,杨柳是离别的象征等等。解读古代诗歌时,考生如能抓住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并沿着意象的象征意义出发,则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就能明了。
3.借助诗歌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抒情是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这个方面,不论是写景诗,还是叙事诗,几乎都不例外。从古代诗歌的这一特征出发,考生在解读古代诗歌时,就可以把解读的重点放在体会或挖掘诗歌的情感上。体会或挖掘诗歌的感情路子当然很多,但较为直观、较为简便的方法就是注意捕捉诗歌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一般而言,只要考生把这类词语抓住了,那么,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就能顺利地把握住。比如,我们读杜甫的诗歌《登高》,读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时,语感敏锐的读者能迅速感受到诗句所表达的孤独悲凉之感;语感迟钝的读者只要能抓住诗句中的“悲”和“独”,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也能一目了然。
4.借助诗后的注释。高考试卷由于时间的限制,其字数限制很严,所以,除非必须,一般不会给出多余的字句,所以,试卷中一旦给出了某些“多余的字句”,就说明这些“多余的字句”是非给不可的,否则,就会影响考生正确答题。作为考生,面对这些“多余的字句”,千万不要轻易放过,甚或不闻不问。如果是这样,相关的考题肯定打不好。拿诗歌阅读题来讲,有些诗歌由于解读难度较大,命题人会在诗歌的后面给出相应的注释,这些注释有些着眼于诗歌的创作背景,有些着眼于诗歌中一些用的比较难解的词语,有些着眼于诗歌中使用的典故,等等。面对这些注释,考生解读诗歌时,切不可放过,一定要仔细阅读,通过阅读这些注释,诗歌中一些很难理解甚或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就能理解了。理解了这些词语、句子,答题也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5.借助选择题。现行高考语文试卷上的诗歌阅读题出两道,一道是四选一的选择题,一道是简答题。选择题在前,简答题在后。考生答题时,是按照设题顺序先做选择题呢?还是自定顺序先做简答题呢?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先做选择题。为什么呢?因为诗歌阅读题中的这道选择题有一个特点: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错误的,其他三个都是正确的。选择题设题的这一特点对我们答题有什么启示呢?启示就是:只要你认真地做完了这道题,这道题中的四个选项会有助于你对诗歌的理解。
6.借助诗人的生平。诗人的生平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帮助很大。在这个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不了解诗人的生平,有些诗歌是无法解读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了的他的那个著名的文学批评的学说“知人论世说”。就考生而言,如何运用好这一解读技巧呢?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平时要多读点书,多积累些有关古代诗人生平方面的资料;一条是对课本上出现过的古代诗人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一条途径同考生平时的阅读爱好、阅读习惯密切相关,考生平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阅读习惯,这条途径就走不通。第二条途径对绝大数考生而言,应该是都能走得通的,个种的原因我想大家也很清楚,这里不再啰嗦。
这里要强调的是,考生到了考场上,一旦遇到所给诗歌是课本上接触过的诗人创作的,那么,考生在解读时,一定要结合诗人的生平来认识诗歌。比如,拿南宋的两位大诗人辛弃疾和陆游来说,他们的生平均很相似,这就是一生念念不忘恢复,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失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们的大多数诗歌不论出于何种创作目的,都会蕴含着这一思想感情。在这个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渴望收复北方失地乃是他们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个基本特征。考生在理解这两位大诗人时,如能有这样的认识,则解读他们的诗歌会变得很轻松。
荀子的那篇著名的《劝学》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中的“生”是个通假字,通“性”。把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君子的本性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来提高自己,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荀子的这个“善假”的观点包含着极高的哲学智慧,是我国古代的大智慧之一。作为考生,在高中学习荀子的这篇文章时,倘能理解这一点,那么,笔者上边所谈的解读古代诗歌的那些技巧自会运用自如。
高考满分作文如何打造?扎实锤炼好这5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