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座右铭原来说的是它孔子以前也没见过这
TUhjnbcbe - 2024/12/20 13:33:00
一件类似于现在不倒翁似的空心物体,似壶非壶,似罐非罐,弧形圆底。能盛水,能直立,能倒卧,能斜倚。如果轻推一下好像还能叽里咕噜的乱滚,滚停了,却依然晃晃悠悠的斜倚着。这是什么?实话说,这是一件已经失传了两千年的器皿。可就是这么一件奇怪的器皿,却具有神秘的功力,以致让君王视为圣物,也让它的名字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内在动力。那么,这件器皿到底是什么?它的神奇故事又在哪里呢?下面,笔者就给您简单叙述一二。原来,这是在《荀子》中记载的这样一段故事,原文是这么几句话: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qi)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译文大意: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庙,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皿?”守庙人说:“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不注水的时候就会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孔子就回头对弟子说:“注水吧!”弟子取了水注入到里面。注入一半的时候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原文故事里说的欹器,是一种器皿。宥坐的意思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而欹器的形状是中间大、两头小,应该类似于枣核的形状。他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特点,就是空着的时候放是倾斜的,倒满了水则会完全倒下,容器内部的水自然会全部流干净。只有不偏不倚注水到中间位置,欹器才会端端正正的立在那里。这就是所谓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件器物,鲁桓公把他放在自己的座位右首边,实则是在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君王,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还要时刻提醒自己更不可无所作为,谨防“虚则欹”。关键是要提醒治理国家,一定要中正仁和。这个放在右首的欹器,因为具有这种神奇的特点,所以就能时刻提醒着鲁桓公时时注重自己的言行。宥坐之器,也就成了鲁桓公直至后来鲁国国君的座右铭。后来孔子做中庸论述,我想应该也是从中得到了启发。可惜,后来欹器的制作技艺自汉代之后便消失了。传说西汉末年和西晋曾经都有人仿制出来过,但是后来又消失了。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欹器的模样,只能从史料记载中略知其形状,但是至于再次仿制,可能已经不可能了。这就更加深了宥坐之器的神秘感,也让我们这些后人在遗憾的同时,不得不凭借想像,在心里去还原这件神秘之物了。欹器,反映了儒家学说“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启事作用。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而每个人的座右铭,其实都是一种为实现理想而牢记或珍存在心里的一句话、一件事或是一件类似欹器的物体作为提醒和鞭策的动力。但是欹器中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深刻含义,则是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想要做什么,都会提供一种极富哲理而又无言警示的座右铭。各位看官,关于座右铭的由来,您清楚了吗?欹器所富含的哲理是否对您有什么启发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座右铭原来说的是它孔子以前也没见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