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关于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的探析徐开成
TUhjnbcbe - 2024/10/22 15:59:00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39.net/pf/a_6169140.html

关于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的探析

作为儒家思想家,荀子尊循孔子“移风易俗”的思想,积极进行充分诠释,并在社会治理中进行践行,他提出的许多丰富的理念,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在影响着人们。

一、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的主要主张

(一)认为社会风气对于官员和百姓的思想道德都有重大影响。荀子在《儒效》篇中提出“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表明习俗风尚能够改变人的志向,长此以往能够改变人的气质,可见风俗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之大。他在《议兵》篇中提出“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易若是而可以持国乎?”认为如果执政者狡猾奸诈,那么大臣和百姓也会人人自危,就会形成争权夺利的不良风气,因此统治者应根据民众自发约定的生活习惯,制定出合理的礼法,并加以推广执行。

(二)认为民俗与法律应该相互作用。荀子在《议兵》篇中提出:“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他认为法律与民俗同样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只不过法律是硬手段,而民俗是软手段,因此既要由俗制法,也要化法为俗,让守法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乡规民约是国家法令的必要补充,对于调整利益关系、调节人际关系,以伦理道德约束人,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礼俗能够起到伦理道德的作用,用它教化群众,使他们乐于接受。

(三)认为要区别对待好风气和坏风气。荀子在《荣辱》篇中提出“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他不但强调好的社会风俗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认为坏的社会风俗起到消极破坏作用,不仅使人变坏,也让国家陷于危险,因此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荀子反对封建迷信思想,认为相面根本没有道理,当政者应该努力指导培养好风俗,使好的社会风俗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力晕,同时要抵制坏的风俗,破除这种阻碍或破坏社会发展的风气。

(四)认为应该用要从多个方面教化民众。在教育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风俗方面,荀子提出的方法非常多。荀子对社会风气的作用非常重视,在《王制》篇中把“广教化,美风俗”看作是诸侯的重要任务。他认为教化民众,需要礼教、乐教和身教的多元化,教化要从精英到平民。他主张“化性起伪”,重视礼义教化,对人性加以约束疏导,改变人生存环境,使自然人变为社会人、文化人。荀子倡导用上层社会的音乐来教化民众,改变旧有的风俗习惯,有利于民众和睦幸福。同时他还强调官员要“身教”,成为影响民众向善的力量,认民众变得心服口服。

(五)荀子认为民俗的调整对象不只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自然界与人类相互依存,人们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让万物为人类造福,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自然界的资源不能过度消耗,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将保护自然资源上升到政治层面,认为这种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应成为“圣王之制”。荀子倡导“国俗节”,非常提倡节约,在《富国》篇中提出“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忧不足。”这对于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荀子移风易俗思想对孔孟的溯源与不同

荀子移风易俗思想,来源于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民俗思想的扬弃,在实践上对各诸侯国尤其是秦国移风易俗活动进行主要地运用,其中对孔孟思想的传承出现不同的变化。

(一)荀子移风易俗的提法源自孔子,并以乐教为引子。孔子在《孝经》中提出移风易俗的命题:“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注重音乐的作用,荀子赞成并继承了孔子的诗乐教化思想,在《荀子·乐论》)中指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以乐教为开端,对移风易俗进行充分阐释和实践运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移风易俗根本的看法不同。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人类天生的本性善恶,但是能够推演出性善论。孟子则不像孔子含蓄,直接提出了“性善论”,对人性的论断比孔子更直接,孟子认同孔子向内用功的方法,认为要通过涵养来增强善心。荀子则认为人之本性是恶的,必须“化性起伪”,只有加强向外界的学习,虚心接受圣人教化,才能弃恶从善。在移风易俗的动力上,孔孟选择了内省,荀子则选择了外求。

(三)荀子赞同孔子的礼葬而不赞同孟子的厚葬。孔子在《论语·为政》指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强调人无论活着还是死后,都要以礼相待,还要定期举行纪念性的祭祀活动。孔子回答林放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认为礼应该是发自内在的情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丧事不必铺张浪费,丧礼不用办得十全十美,最主要的是表示哀伤。荀子赞同并继承孔子的这种思想,《荀子·礼论》指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他认为对于丧者,要像侍奉活人一样为其送葬,强调事死如事生,不能厚生而薄死。孔子主张有等级的丧葬之礼,认为士大夫阶层可以拥有陪葬品,而荀子认为丧事不分贫富,哪怕最底层的人,也应该进行礼葬,不能草草掩埋。孟子发展并超越了孔子的思想,非常强调事死,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而荀子并不赞同孟子的厚葬思想,更不赞同他对人的身后事重于生前事的说法。

(四)荀子生态文明的思想源于孟子。荀子提出按照农时进行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要保护性开发,实现可持续利用。儒家文化非常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的探析徐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