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先秦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主张救世
TUhjnbcbe - 2024/10/18 16:46: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中社会思想启蒙的关键,他们的存在,让社会的发展形式变得更加多样,也让人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开阔,把人们从周王朝的统治当中剥离了出来,让人们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更好的可能,而且也正是因为诸子百家的存在,后世的历史发展才有了思想的基础。

同时,他们先秦时也为后代提供了一种又一种的治国方案,或者说“救世之道”。没错,诸子百家的存在,就是为了改善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崩乐坏的社会面貌,或者说,改善春秋战国时代比较混乱的社会形势。

所以,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观念来阐述着自己的救世之道,目标都是为了还天下一个太平,也为了还平民百姓们一个安稳的生活,因此,他们的目标其实都是一致的。可是,哪怕是他们之间的目标相同,但彼此之间也有着不少的争论,思想的启蒙也就在诸子百家的批判与被批判之中成长。

那么,诸子百家之间,为何在目标相同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矛盾呢?他们的批判又是站在何种角度上进行的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诸子百家之间批判与被批判的关系是如何成型的?矛盾又是因何而存在的?

其实虽然诸子百家的目标一致,但是他们的方式方法却不相同,如此,就会造成一种疑问或者怀疑,那就是,按照其他学派的方式真的能够救世吗?如果不能,会不会导致这个社会更加糟糕呢?会不会影响自己学派救世的目标呢?所以,他们的批判其实建立在方式的不同上,而方式或者过程的不同,大体可以归结在两个方面,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

救与不救的问题

在救世这一问题上,诸子百家有人主张通过“拯救”来拯救,也有人主张通过“不救”来拯救;前者是对社会保持着一丝希望的,比如说儒家,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虽然礼崩乐坏,但是在周王朝传承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宗法制度却没有被毁灭,所以在儒家人看来,这个社会存在着一丝希望,有希望就有可能,所以儒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企图救世,比如克己复礼,比如仁爱。

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观念,儒家都主张要救,而且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理念,来进行拯救。而在儒家之外也有一部分人主张不救,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时这个社会已经坏透了,根本没有拯救的可能,当然,他们所言的“不救”,其实并不是说无所作为,而是不去拯救社会,不去想着改善社会的形式,而是从另一种方面出发来改善人。

比如说,孔子时代的隐士们,他们可以看作是道家的前身,有人将他们称之为“前道家”,他们主张“避世”,也就是说,不与这个污秽的社会相合作,如果绝大多数人都不与这个社会同流合污,那么社会不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好了吗?

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观念,不需要什么别样的手段,只要人们能够达到“避世”的要求,那么其实社会根本就不需要如何拯救了;又或者是墨子时代的杨朱,他就主张不救天下而救自身。

道家第一人杨朱

杨朱这个人虽然在古代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但是在诸多的历史研究中,都把他当作是先秦道家的第一人,老子都只能排第二,在之后的第三应该是庄子。这三个人的观点虽然并不是非常一致,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主张要拯救天下就必须要拯救自己,或者说如果人人都能拯救自己,那么就不需要再拯救天下了。

他们认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很多人连自己都管不了,却想要去管别人,比如说一些贵族,他们连自己的行为都无法进行约束,却想着用他们的规矩去束缚平民百姓或者是奴隶,也就是说,为君者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希望人处处尊奉,扭曲了阶级原本的含义,将阶级变成了打压的方式,可是有打压必定会有反抗,只不过是反抗的时间问题罢了。

再进一步讲,有些人连自己都救不了却还想要拯救世界,这又怎么会不造成自身状态的失衡呢?对于这样的人来讲,自己的能力不够,管的事越多,导致的事也就越来越多,结果就是越想拯救世界就越拯救不了。

其实他们这样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人人都想管别人,如果人人都想拯救世界,那这个世界其实也就乱了,所以,他们的结论很简单,那就是“不救”;当然,他们的不救也不是真的见死不救,只是认为不能够像儒家墨家那样拯救,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道家会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观念的原因。

如此一来,在救与不救的问题上,他们各持己见,自然就会有争论,也会有彼此之间的批判。而且也不仅是在救与不救的问题上有矛盾,主张救的一派也有怎么救的矛盾?

墨家与儒家的争论

相比于道家,墨家、儒家、法家都是主张要积极救世的,只不过他们之间的就是理念是不相同的,自然所走的途径和主张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如此,彼此之间的争论也就会越来越多。

当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也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其实墨家的理念很简单,如果所有人都能够把别人当成自己来对待,那么这个社会怎么还会有争执呢?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不就是因为利益划分的不对等吗?如果自身和他人能够同等看待,那是自己获得利益还是他人获得利益不就没有区别了吗?社会矛盾也就得以解决了。

可是面对墨家的这种观点,儒家提出了反对。儒家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着着爱自己和爱他人一样的行为,也没有人会爱自己的孩子与爱他人的孩子一样,而且人与人之间正是因为有区别才有秩序,就比如说男女授受不亲,如果男女没有了差别,是不是人就可以“妻吾妻以及人之妻”了呢?

面对着儒家这样的反对,墨家人也是气得直跳脚,然后拿着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进行反驳,墨家认为,儒家这样的观点,其实就是发扬了无差别的爱,毕竟如果人与人之间有差,那么为什么要在赡养自己老人的同时,也要去赡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呢?为什么要在爱护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要爱护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呢?

对此,孟子说,这其实只是一种恻隐之心,并不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误差,就比如说,因为男女之间的差别,作为兄弟,要对朋友的妻子保持距离,但是如果你朋友的妻子掉进了水里,你要不要施以援手呢?当然是要的,而且这还是做人的基本,如果一个人连对别人施以援手都做不到,只能见死不救的话,那这个人就不配为人。所以,儒家与墨家之间的争论是喋喋不休,像我们上面所言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儒家与法家的争论

而对于儒家的观念,法家也持着不同的态度,儒家发展自孔子克己复礼的观念,或者说对于礼乐制度的尊重是到达了一定境界的,但法家人却认为,单纯的凭借礼乐制度对于阶级观念的尊崇,是不可能维护社会秩序的,因为阶级其实是一种单方面的压迫。

比如说,人们之所以不敢去反抗贵族,并不是因为贵族所做的事情是对的,而是因为实力上的差距让人们不敢去反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贵族也会有衰败的一天,平民百姓们也会有思想解放的一天,如此社会能不出现问题吗?所以要想社会进行安定,那么就需要一种手段来约束所有人的行为,表现在法家的观念里就是法治。

用法来规划一套人们的行为准则,这一套行为准则无论是平民百姓也好,还是王公贵胄也好,都需要去遵守,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就将全天下的人约束在了同一种框架之下,无论你的爱是有差别也好,还是无差别也好,只要不触犯法律,你就是一个好人。

儒家认为法家侵犯“人权”

而面对着法家这样的观念,儒家人认为是侵犯了“人权”的,人是自由的,怎么能用冰冷的制度和法律去约束呢?所以,儒家人认为法家的严刑峻法是残暴的,是苛刻的,这也是为什么儒家会对后世的秦王朝大肆批判的原因。

我们有时可以看到,在诸子百家之间,关于如何拯救社会现象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而他们主张的方式不同,就会出现本能的矛盾与冲突,而且为了证明自身的主张是正确的,他们也在不断的推广自己的学说,而在推广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坎坷,不同的观点也会出现相互的碰撞,如此,矛盾或者说是争论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诸子百家对人性的“认知”不同

除了“救与不救”、“怎么拯救”这两个方面之外?他们对于人性的认知,也是出现争论的一大要素;很多人认为,对于人性的争论其实存在两个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孟子所主张的是人性向善,也就是说,人本性是有着向善的方面走的可能,孟子从来没有讨论过人性天生如何。

孟子:人性向善

因为孟子认为,人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人,人自出生开始就会与各种社会行为相结合,单纯讨论人的天性是怎样的没有任何意义,人们能够讨论的只是人性有着向哪一方面发展的可能。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在孟子的观念当中可以用道德去约束众人,因为本身人就是向着善良的方面发展,在这种基础上,人就有着尊奉道德的本性,如此一来,用道德去约束人们就足够了。

荀子认为人性有恶

意思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性是善恶参半的,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如何去引导,它本身不向善,也不向恶,主要在于接触的环境如何。所以,如果想要社会安定发展,那么就必须压制人性中的恶,可是人性中的恶是原本就存在,因此就需要制度来进行约束,所以荀子对于制度是比较尊奉。

当然,因为荀子承认人性中有善良的一方面,所以,荀子提倡的制度并不是强制性,其与礼乐制度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类似的,不强硬也不强迫,但同样尊崇规则的重要性。

韩非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既然是邪恶的,那么道德等方式就不怎么管用,就必须让人们认识到作恶的严重性,只要是作恶就必须受到严酷的惩罚,如此来打压人对于恶的向往,所以,韩非主张的是法治,而且是严刑峻法。所以,对于人性的认知也让诸子百家的观点出现了分歧,自然也就会导致更多的争论出现。

结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诸子百家虽然目标是一致的,为的是能够改善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但他们的出发点也有不同,比如,前道家或者后来的道家主张不救,不拯救社会,只拯救人自身。

而主张拯救社会的一派,像是儒家、墨家、法家,他们也有方式上的不同,儒家讲究克己复礼,墨家讲究兼爱非攻,法家讲究严刑峻法,彼此之间的方式不同,也就会出现批判与被批判,而批判一旦出现,争执也就会变多。

再者,他们对于人性的认知也是不同的,而人作为组成社会的关键,人性的问题其实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主流,所以,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善与恶的发扬与压制,是导致社会矛盾的关键,而对于这一问题,认知不同,对于社会发展的主流观念也就会不同,所以诸子百家之间其实是一种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碰撞,虽然不断擦出火花,但对后世却大有好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秦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主张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