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的权威逐渐下降,官学逐渐的没落而私学开始兴起。各诸侯国为了在这个大舞台中博得一席之地而争相招揽人才。周朝原有的礼仪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合,新的主流思想还没有形成,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亡,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支持。这一切都导致了当时宽松的环境背景,诸子们奔走在各君王之间游说着自己学说。
在《汉书文艺志》当中划分了上百家之多,但是真正形成流派的只有十家,其他的并不能称之为学派。
百家争鸣为何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广泛应用以及牛耕技术的运用,解放和发展了劳动力,为诸子百家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政治变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进行争霸战争,统治者招揽贤才广言纳谏,在客观上为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文化的传播。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行有教无类的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士阶层的崛起。在西周宗法分封制中,士是最下层的贵族,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随着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士的身份逐渐的由武士变成了文士,四处流荡。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播,在社会上打出了诸多的学说、学派提出自己的见解。各国的养士之风盛行,如齐国的稷下学宫。
诸子百家学术流派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和小说十家。其中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则是儒、道、墨、法四家,注重对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政治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制天命而用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庄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等,反映了下层社会人民的利益。法家。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后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作《韩非子》。法家主张君主专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的主张加强了君主权力。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加强中央集权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齐国人邹衍用阴阳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黄帝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而将来取代周朝的一定是水德。阴阳家学说对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影响极大。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是辩论名实问题的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由与社会的大变革,“名实相怨”的情形非常严重,许多的学派都提出“正名”的主张,按照自己的观点来校正每件事物的名和实,调整矛盾。惠施主张“合同异”,强调对立物间的同一,又强调同一体内部的对立。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的观点。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研究军事理论的学派。孙武春秋后期齐国人,著《吴孙子兵法》,分13篇,系统地总结了战略、战术方面的问题。孙膑战国中期人,孙武之后,著《齐孙子》,共89篇。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等。纵横即合纵连横,纵横家在各诸侯国中游说从事外交活动。战国后期关东各国为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秦国为破坏关东各国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合纵由苏秦发起,连横则是张仪。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博采众家学说之长著作《吕氏春秋》。农家。代表人物许行,重视农业生产的学派。小说家。代表人物虞初。以记录民间社会风俗为主,不被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学术的大讨论,各种学术流派竞相绽放,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