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侧重点不同,而目标相同。孟子的主张源自孔子,“民贵君轻”在思想上占据主流,政治主张是推行仁政;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主要是指人的本性之中的欲求应该控制,所以推行“严格管理”的法治。
01.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根本目标一致。
孟子提出性本善,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主张通过引导和教化,让善在人心之中成长,让善性得到发扬光大;荀子提出性本恶,主张通过引导和教化,限制人性中的本性欲求,控制恶发展的趋势,让人性中的恶向善转化。
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是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们提出的理论不一样,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大家认同自己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虽然不一样,采取的方法不同,孟子是扬善,荀子是抑恶,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使“善”得到发扬。
02.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提出。
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是从道德角度出发,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根,并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作为仁义礼智先天存在的根本,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发扬,所以人性本善。
荀子提出性恶论,从务实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很深的欲望,表现在“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因为这些欲望的不满足,才会出现纷争和战乱,必须要克制,所以人性本恶。
03.先秦的思想家们其实更加统一的观点是人性本善变。
先秦诸子对人性易变都比较认同。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墨子主张人性如染丝,并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管子说:“民之从利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提出善恶之论的孟子和荀子,同样承认人性不但变易不定,而且善端可得可失,孟子说:“人之所以异欲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亦,君子存在”;荀子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明确肯定了人性的多种可能性和变易性。
04.结语。
性善论和性恶论,终究都有一些偏颇,也都存在道理。我认为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且处理人性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这是两个人和两种观点的最大区别。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一致,一方面就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就是扬善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