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非也。——《天瑞第一》列子
此语对宇宙自然具有深刻的领悟与认知,说明道家哲学具有准确性。产生万物的自身不出生,变化万物的自身不变化。它自己出生,自己变化;自己形成,自己表象;自己拥有智慧,自己产生力量;自己消亡,自己停息。称有使它产生、变化、形成、表象、拥有智慧、产生力量、消亡、停息的事物,是错误的。
2、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天瑞第一》列子
这是混沌的概念,含有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观。元气、形体、本质都具备了,而没有相互分离开,所以叫做浑沦(即混沌)。
3、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天瑞第一》列子
此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华,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4、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天瑞第一》列子
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功用。
5、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天瑞第一》引自《黄帝书》
形体动不产生形体而产生影子,声音动不产生声音而产生回响,“无”动不产生“无”而产生“有”。
6、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天瑞第一》
此语对人体的构成与死亡、“鬼魂”做了科学的分析。精神属于天,骨骸属于地。属于天的清轻而分散,属于地的混浊而凝聚。精神离开形骸,各自返回其原来的地方,所以称之为鬼。鬼,即回归,回归到它原来的所在。黄帝说:“精神进入天门,骨骸返归地根,我还存在于哪里呢?!”
7、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天瑞第一》鬻熊(鬻子)
此语类似于老子言“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万物从那里减少的就在这里充盈,在这里完满的就在那里亏欠。减少、充盈、完满、亏欠,随时存在,随时消失。
8、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黄帝第二》关尹
这是关尹教导列子的话。使天性纯一,涵养元气,含有品德,以和万物所达到自然境界相通。
9、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黄帝第二》孔子
这是孔子对佝偻丈人捕蝉的评价。运用心志不分散,于是聚精会神。
10、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周穆王第三》列子
此语对梦做了科学的分析。睡觉时心神感遇成为梦,行动时身体所接触成为事。所以白天所想的夜里就梦见,是心神、身体所感遇到的。所以聚精会神的人念想、做梦自然消失。相信醒时的情形不妄语,相信做梦的情节不通达,是自然变化的往来。
11、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仲尼第四》亢仓子(庚桑楚)
亢仓子是老子的高徒、养生家。心藏神,静心守神,达到“坐忘”、“静观”的境界,此语对保养心神有益。身体与心念融合,心念与元气融合,元气与神灵融合,神灵与虚无融合。
12、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
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仲尼第四》
这是对“道”之概念的一种解读,揭示了大道的客观属性。没有根据而总是存在的,是大道。有所根据而总是灭亡的,也是大道。
13、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犇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仲尼第四》
此语揭示了物极必反的规律。眼睛将要盲的人预先明察秋毫,耳朵将要聋的人预先听闻蚊蚋飞,味觉将要败坏的预先能分辨淄、渑两河之水,形体将要僵硬的预先会迅速奔跑,心志将要迷乱的预先明辨是非:所以万物不达到极点就不走向反面。
14、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汤问第五》
均衡,是天下最根本的道理,涉及到外物也是这样。
15、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汤问第五》秦青
成语“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出处,这是秦国歌唱家秦青赞美韩娥唱歌。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宛转悠扬。
16、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力命第六》
深邃悠远,杳无边际,自然之道自然而然地融汇;寂静茫然,毫无区分,自然之道自然而然地运行。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见《荀子天论》),大自然自有其规律。
17、死生,自命也;贫富,自时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知命安时也。——《力命第六》
此语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死存亡,是自然的命运;贫穷富有,是自然的时运。抱怨夭折短命的人,是不懂得天命;抱怨贫苦受穷的人,是不懂得时运。面临死亡时不惧怕,处于贫穷时不悲戚,是懂得天命、安于时运。
18、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力命第六》
此语对农商工仕四种社会分工作了总结分析。农民赶上时令,商人趋向利润,工人追求技术,官员依附权势,时势使其这样的。然而农业有水旱灾害,商业有财货得失,工业有技术的成功失败,做官有知遇与不遇,天性使其这样的。
19、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第七》杨朱
这是杨朱的名言,既反对奉献于社会,又反对索取于社会,还反对独裁统治。可见,孟子批评杨朱为“一毛不拔”的为我主义是带有偏见的。其实,杨朱是无政府主义的先驱。古代之人,损失一根以有利于天下人,是不给的;全天下人事奉一个人,是不可取的。人人不损失一根毫毛,人人不让利于天下,天下就大治了。
20、去名者无忧。——《杨朱第七》鬻子
这是杨朱的引言。远离虚名的人没有忧虑。
21、名者实之宾。——《杨朱第七》老子
这是杨朱的引言。此二句含有名实之辩。虚名是实质的宾客。
22、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说符第八》
这是壶丘子林教导列子“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顾若影”,列子的发现与领悟。这则典故与《文子上德篇》中常枞教导老子如出一辙,“观影而知持后”即由此而来,含有辩证法与修身的准则。身体弯曲影子就曲折,身体直立影子就端正。就这样弯曲与直正随着身体变化,而不在于影子;弯曲与伸直任由外物,而不在于主观意念,这叫做持守后方而处于领先。
23、慎尔言,将有和之;慎而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说符第八》关尹
这是关尹教导列子的话,揣摩透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以及总结规律、经验可以预知未来。谨慎你的言谈,将有附和的;谨慎你的行为,将有效仿的。因此通达之人见到外表能够知道内里,观察过往能够知道未来,这是为什么能未卜先知的道理。法度在于自身,稽查在于他人。
24、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说符第八》列子
通达之人依靠大道进行教化,而不凭借智巧。
25、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说符第八》周朝谚语
此谚语出自老子嫡传弟子文子之口,“郄雍视盗”可以佐证此语。能看清深渊之鱼的人不吉利,能以智慧料知隐私晦暗之事的人有祸殃。
26、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说符第八》杨朱
前一句类似老子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把利益给出去的人会实惠返还实惠,把怨恨发泄出去的人会招来祸患。
27、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说符第八》杨朱
此语涉及到行善之举与名、利、竞争三者的辩证关系,警示世人行善要慎重,不要以名利、竞争为前提,也不要引发竞争。行善而不以之图虚名,虚名却随之而来;虚名不与利益符合,利益却归附它;利益不与竞争符合,竞争却牵涉到它:所以君子一定谨慎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