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荀子五八
TUhjnbcbe - 2024/9/30 18:40:00
中科白癜风国庆感恩回馈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

译注:方勇李波

出版:中华书局

大略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译文:礼对于整治国家,就像秤对于轻重一下,就像绳墨对于曲直一样。所以人们没有礼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就不得安宁。

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頀》。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士。

译文:车子上的铃声,慢行时合乎《武》、《象》,快跑时合乎《韶》、《頀》。君子听着音乐的节奏,练习举止,端正仪表然后出门。

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

译文:霜降开始娶妻,到来年冰雪融化时终止,夫妻十天同房一次。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译文:坐着要看对方的膝,站着要看对方的脚,回答说话时看着对方的脸。站着时在他面前六尺看他,最远不过六倍,六六三十六,即三丈六尺。

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译文:礼仪和感情,是互为内外表里的,这是适中的礼。根据礼进行思索就叫做能思考。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译文:礼,它的根本和末节要相互顺从,开头和结尾要相互呼应。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君事君以人。

译文:礼,把财物作为工具,把贵贱作为文饰,把多少作为差别。下等的臣用财物侍奉君主,中等的臣用生命侍奉君主,上等的臣举荐人才侍奉君主。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译文:《易经》中说:“返回到正道,有什么过错?”《春秋》赞许秦穆公,认为他能转变。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妒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薉孽也。

译文:士有妒忌的朋友,那么同贤人的交往就不亲密;君主有妒忌的臣,那么贤人就不会到来。隐蔽就公正叫做昏昧,埋没贤人就叫做忌妒,奉承妒忌、昏昧的人就叫做狡猾欺诈。狡猾欺诈的人,妒忌、昏昧的臣,是国家的污秽和灾孽。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译文:嘴里能说,身体能力行,这是国家的宝贝。嘴里不能说,身体能力行,这是国家的器具。嘴里能说,身体不能力行,这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好话,干的却是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尊敬他的宝贝,爱护他的器具,使用他的工具,除掉他的妖孽。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译文:不使人民富裕就不能调养人民的感情,不教育就不能改变人民的本性。所以每家都有五亩的宅地,百亩耕田,使他们努力从事生产而不要侵夺他们的农时,这样就能使他们富裕。建立大学,设立学校,学习六种礼仪,明确七个方面的伦理教育,这样就可以引导他们。《诗经》中说:“给人喝、给人吃、教育他、指导他。”王者的政事就具备了。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善矣。

译文:武王刚进入殷都时,在商容居住的门口设立标志表彰他的贤德,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到比干的墓前痛哭,于是天下都向善了。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隧,亡人好独。《诗》曰:“我言微服,勿用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译文:天下、各国都有俊杰之士,世代都有贤能之人。迷路的人不知问路,溺水的人不知问清过河的地方,亡国的人喜爱独断专行。《诗经》中说:“我说的是正事,不要以为是玩笑。古人有句话,向砍柴的人询问。”意思是说要广泛地听取意见。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

译文:有法律规定的依照法律办,没有法律规定的用类推的方法处理。根据它的根本原则就知道它的末节,根据左面就知道它的右面,凡是各种事情道理上虽然不同而有一个共同的准则。

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译文:奖赏和刑罚,标准统一而后百姓才响应;政治教化和风俗习惯,要相互顺从然后才能实行。

八十者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不,与新有昏,朞不事。

译文:八十岁的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役,九十岁的人全家不服役,离开了人就不能生活的残疾人家中有一个人可以不服役。遇到父母的丧事,三年不服役;齐衰和大功之丧,三月不服役。从其他诸侯国迁来的和新婚的,一年不服役。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译文:孔子说子家驹是个刚正不阿的大夫,比不上晏子;晏子,是讲究功效的臣,比不上子产;子产,是个施舍恩惠的人,比不上管仲。管仲的为人,致力于功效不致力于道义,注重智慧不注重仁义,是个不修礼义的人,不能做天子的大夫。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译文:孟子三次见到齐宣王而不讨论国家大事。他的学生问:“为什么三次遇到齐王而不谈论国家大事?”孟子说:“我先要攻破他的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于涂,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物,轻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靡国家,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译文:公行子之到燕国,在路上遇到曾元,说:“燕国的君主怎么样?”曾元说:“他的志向很卑微。志向卑微的人轻视事业,轻视事业的人不求贤人的帮助;如果不求贤人的帮助,怎么能成就事业?只能做氐族、羌族的俘虏罢了。不担心自己被捆绑,而担心死后不被焚烧。得到的利益像毫毛一样,而危害却足以毁灭国家,然而还这么做,这能算是懂得治国大计?”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

译文:现在有个丢失了针的人,整天找也找不到,后来找到了,并不是眼睛比以前明亮了,而是低头仔细找才找到了。心中思考问题也是这样。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要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译文:道义与利益,是人们兼有的。即使尧、舜也不能去掉人民追求利益的欲望,然而他们能使人民对利益的追求不超过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桀、纣也不能去掉人民对道义的爱好,然而他们能使人民对道义的爱好不超过对利益的追求。所以道义生活利益的就是安定的社会,利益胜过道义的就是混乱的社会。君主重视道义那么道义就胜过利益,君主重视利益那么利益就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说财物的多少,诸侯不说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说得到还是失去,士不进行财物贸易,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牛羊,委身于君的臣子不养鸡和猪,上卿不放贷收取利息,大夫不种菜,士以上都羞于追求私利而不和百姓争夺职业,乐于施舍而耻于积藏。所以人民就不会为钱财所困,贫穷的人都有事情干。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己。

译文:文王诛灭了四国,武王诛杀了两人,周公完成了大业,到成王、康王就没有诛伐了。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译文:积累很多财产而以贫穷为耻辱,加重人民的负担而杀害不堪重负的人,这是邪恶产生的原因,也是刑罚过多的原因。

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译文:君主喜爱道义,那么人民就会暗自修整自己;君主喜爱富有,那么人民就会为利而死。这两方面,是治和乱的分界。民间俗语说:“想富裕吗?忍受耻辱吧,不顾一切吧,和老朋友断绝关系吧,和道义背道而驰吧。”君主喜爱富有,那么人民的行为就这样,哪会不混乱呢?”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大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译文:汤因大旱对天祷告说:“政治不合适吗?使人民劳苦了吗?为什么旱到了这种程度!宫室太华丽了吗?妇人的话听得太多了吗?为什么旱到了这种程度!是贿赂盛行吗?还是谗人被重用了?为什么旱到了这种程度!”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译文:上天生育人民,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人民。所以古时划分土地建立国家,不是为了尊重诸侯;安排各种官职,确定爵位、俸禄的差别,并不是为了尊重大夫。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译文:为君之道在于了解人,为臣之道在于了解事。所以舜治理国家,不用事事吩咐而各种事情都完成。农民精于种田而不能做管理农业的官吏,工匠和商人也是这样。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

译文:用贤人替代不贤能的人,不用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安定的国家征伐混乱的国家,不用战争就知道能攻克。

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

译文:齐国人想讨伐鲁国,害怕卞庄子,不敢经过卞邑。晋国人想讨伐卫国,畏惧子路,不敢经过蒲邑。

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则天府已。

译文:不懂政治就问尧、舜,没有钱财就求助于帝王府库。说:先王的大道,就是尧、舜;博大的六经,就是帝王的府库。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行其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

译文:君子的学习如同蝉蜕皮一样,很快地变化。所以他走路学习,站着学习,面容表情、说话口气也模仿学习。不留下好事不做,不带着疑问过夜。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穷尽事物的道理,善于行动的人穷尽困难。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

译文:君子树立志向要像处在困境时一样,即使天子、三公询问政事,也依据是非回答。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成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译文:君子穷困而不失志气,劳累而不苟且,面临困难也不忘记平时的话。岁月不寒冷不知道松柏,事情不困难就不知道君子没有一天不这样。

雨小,汉故潜。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译文:雨下得小,所以入地很深。包罗细小的就能成为巨大的,积累细微的就能成为显著的,道德高尚的人面色温润,行为完美的人名声传得远。小人内心不诚实而只追求表面的东西。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译文:说话不称道老师叫做叛离,教学不称道老师叫做违背。背叛老师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朝廷里的士大夫在路上遇到他不打招呼。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译文:行动上做得不够的人往往说大话,不守信用的人往往说话的样子很诚实。所以《春秋》肯定口头上相互约定,而《诗经》反对屡次盟约,他们的用心是一样的。精通《诗经》的人不作解说,精通《易经》的人不占卜,精通《礼》的人不替人赞礼,他们的用心是相同的。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译文:曾子说:“孝子的话可以让人听到,行为可以让人看到。话可以让人听到,是让远方的人高兴;行为可以让人看到,是让近处的人高兴。近处的人高兴就亲近,远处的人高兴就归附。近处的人亲近而远处的人归附,这是孝子的原则。”

曾子行,晏子从于郊,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财,请假于君子,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太山之木也,示诸檃栝,三月五月,为帱菜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檃栝,不可不谨也。慎之!!兰茞、稿本,渐于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译文:曾子出门,晏子送到郊外,说:“晏婴我听说,君子用言语赠送人,百姓用财物赠送人。我贫穷没有财物,请借君子的名义,赠送您几句话:车子的轮子,是用泰山的木头做的,放在矫木工具上经过三个月或五个月就做成了,就是周围车毂的皮革坏了也不会恢复到它本来的样子了。君子对于像檃栝一样正身的工具不能不小心对待。一定要小心啊!兰茞、稿本等香草,浸在甜酒中,佩带一次就更换。正直的君主如果浸泡在甜言蜜语中,谗言就有机会侵入。君子对于环境,不能不小心啊!”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五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