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王阳明选集
TUhjnbcbe - 2024/9/11 20:23:00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王阳明(全集)

王程强

个想法

◆第1章序幕:余姚风水诗书传家

己是讲师,就像陆恒说的,是道的代表,也许自己本身只有小道末术,与大德大贤比起来不足挂齿,但是,现在他就是大道的代表,身临师位,代道讲学。此念一生,竹轩翁一下子觉得自己像一棵高耸修长的翠竹,内里的一节节关节上下贯通,身心空灵,知觉中竟然找不到身躯,没有了头脑,这个空灵辐射到无限的夜空,只剩下一个“知道”,知道什么呢?却什么也不知道,眼前这几个人影,是谁呀?……竹轩翁马上收拢心神,一定神,意识到要讲学。

◆第3章八岁开蒙师从陆恒

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勤学为梯;水就低处流,时时谦下,修德若川。

“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叫命,这叫人生有命。富贵呀,贫贱呀,这是人的运。富贵在

当大人,大人不是年龄长大就叫大人,大人要顶天立地,心胸广大,大得能装下天地

我们汉人名字的结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姓,第二部分是名字。以我为例,我姓陆,这表示我的家世,名字包括三个内容,有大名,有表字,有称号。大名,是人的正式名称,表示大人对孩子的希望,每个人出生时,上告天地和祖先时,报的是这个名,家谱上是这个名,朝廷登记户口黄册时用的是这个名,考功名时用这个名,大名用在比较正式严肃的场合;字是对名的替代,是大名的解释和延伸,可以用在比较亲近的场合:家庭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僚之间。名和字,一般是小时候大人给起的,长大后,如果自己觉得名字不能完全代表自己的希望、命运和名声,可以自己做主起个号,表示自己的愿望或者自身评价。晚辈对长辈称呼号,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我名恒,表示长辈希望我读书、做事要有恒心;字有常,有什么样的恒心呢?要有‘仁义礼智信’的常心

“《说文解字》上有言,‘名,自命也’。什么意思呢?名字是对自己命运的希望,经过勤奋学习,争取一个好的命运,给世人留下一个好名声。这是名字和命运的关系。有了希望,有了目标,就等于立了志向,这叫立志。男儿要有志气,要刻苦学习。怎么刻苦呢?这个志字,是心上一个战士的士字,要像战士一样去努力,在哪里努力呢?在心上努力!努力干什么呢?”陆先生撤身到讲台边上,指着头顶上方墙上的孔圣人像,问道:“我们努力读圣人的书,学习什么呢?”有了新名字的张秋实兴奋地回答道:“读熟‘四书五经’,文章金榜题名!

◆第5章订婚北京求学圣贤

于是就觉得自己很神气。后来出来见人多了。”诸让下意识地摇了摇头,说,“越往上走越得谦虚,竹轩翁,您那次给我们吟诵的诗歌,小侄一直不敢忘记,心虚才能节节高,一点不假呀。”

为什么天天扫除?这是提醒我们,既要打扫地面,也要打扫我们的心灵。”王守仁听到打扫心灵,有些不解其意

“人的心灵也会落灰尘,也需要天天打扫。学圣贤,做圣贤,要像打扫庭院房屋一样,天天时时打扫心灵。”王守仁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辛得理索性一次说个透彻:“你现在扫地,心里就想着扫地,别的念头把它打扫出去;同样道理,你读书的时候,就一心读书,不是读书的念头,把它打扫出去;你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不是吃饭的念头,把它打扫出去。这下明白了吧?”王守仁点了点头

◆第7章新郎十七完婚南昌

不下来呢?”“念头静下来,你就得一了,自然也安生了。你看‘念’字,是心上一个‘今’字。你还小,记住,把心思专一到一个东西上,或者一件事上,或者一个念头上,比如数呼吸,也可以数数,十个数一轮转。坚持一段时间就干

坐着练,可以躺着练。今晚你就可以躺着练,在梦中练。有一点非常重要,不管是你打坐,还是练这个功法,甚至平常行住坐卧,每时每刻,舌尖都要抵住上腭,此时产生的唾液叫甘露,我们道家视此为琼浆玉液。你这么消瘦,可能是消化吸收不好,你用这个办法,持之以恒地收集吸收,天长日久,你的肠胃功能就彻底好了。你稍等一下。”说完,德一道人出去到大殿里,引燃一座小灯台,指导王守仁躺到靠墙的一张小床上

都不认真,做事能够多认真呢?这种情况,我能谅解,但是我就见过一个同僚,大笔一挥,打了个叉。你先马虎应对,得到的必然是马虎的结果。因为考评官员不能亲眼见到你做的事,眼前只有你的文字,印象好坏,书法至关重要。”

◆第9章准备乡试杭州中举

第三,每天做总结日记,有功记功,有过记过。这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本来可以归于第二条,因为重要,特意单列出来。这个有益于品德养成。具体要求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总结一天的收获和失误,知识学习要总结,诚意正心方面也要总结。我一直坚持的做法,就是每晚上记录功过,这一天有啥好的作为,甚至好的想法,就自我鼓励,这个可以不做笔记;相反有啥不好的作为,甚至不好的想法,记录下来,自我反省、自我克制,甚至自我惩罚。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克治一个毛病。

“第四,摸索规律,利用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既是约束人的条条框框,也是帮助人条理清晰的蹊径,甚至是诀窍。科举考试,不出‘四书五经’范围,看是千头万绪,实有规律可循。要善于抓住核心,叫主题思想也行,核心一抓,纲举目张。学问学问,多学善问。向书本学习,学知识,学智慧;向老师学习,学经验。善问,问自己,问书本,问老师。小疑问,小进步,大疑惑,大觉悟,没有疑问,不进步。学问越深,复杂问题会变简单,一本书可能就浓缩成了一句话,甚至一两个字,先说‘四书’,比如《论语》,要学会一个‘仁’字;《大学》,要知道‘修身’;《孟子》,学会一个‘义’字,方法是‘尽心’;《中庸》

于诚字,也就是娄一斋先生教你的那个‘敬’字,这个‘诚’字是《大学》‘明明德’的方法。再说‘五经’,比如万经之首的《易经》,要掌握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书经》,要了解什么是‘中’;《诗经》,重点三个字‘思无邪’;《礼记》,核心是秩序;《春秋》,要学会分邪正。

第五,学好八股文,走遍全天下。这一条本来属于第四条的内容,但是因为是科举的核心内容,所以要重点提出来。这个,我考了好多年,这几年蒙圣上不弃,几次参与会试和廷试的封卷、阅卷和审卷工作,对科举有自己的体会。刚才向你介绍了‘四书五经’的题眼,那些核心是书本的题眼。考场上会考的文章题目,都是‘四书五经’里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写文章一定要以这一句或者几句话为题眼,最终不能脱离中心,行文要环环相扣。这就要求做文章的人一定要熟读每一篇文章、每一句

话。”“八股文结构严谨,多看钦定本范文,分析揣摩,自己心里要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和层次,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最后束股,师出有名,层层递进,该对偶对偶,该排比排比,最后前后呼应,层次分明。学会八股文,你就学会了思路有条理、有规范,对今后的学习和做事大有裨益。以上讲的是结构,文字上言简意赅,不求华丽,意在说明问题,目的是考察处理政务的能力。”“方法是,看范文,学技巧,不贪多,精研几篇,学习解剖麻雀,条分缕析,庖丁解牛,力争游刃有余。”“第六,圣贤学问和科举功名,相辅相成。你胸怀大志,要学做圣贤,这是好事。要知道,圣贤首先要是一个好人。要做好人,就要遵循人伦规范。你爷爷临终嘱咐你,盼你学业有成。科举功名就是学业有成的标志,有了功名,

◆第10章格竹致病会试晕考

王守仁找到了登山的脚蹬,《大学》第二段,一共分八步,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治国、平天下那还叫圣贤吗?做圣贤要修身,修身要从格物开始。好吧,功夫不怕慢就怕站,我就从格物开始。

◆第15章工部见习督造伯坟

刘台笑着细说:“敝县六千二百四十九户,六万零八百二十人。五千二百三十八顷耕地,田赋夏秋两季一共一万七千一百三十一石,另有一些零星的特征税收。税不在多,在于济众;人不在多,在于善用。”

织干活的呢?”刘台说:“用工诀窍总结起来八个字:分片包工,赏罚严明。

刘台一笑:“一人领十,十领一百。人人一段,划定界线;立定界牌,标注姓名。按期完成,保质保量,赏!拖延工期,罚!一人拖延,十人连坐,十人陪罚!你没见那个热火场面,劳动号子震天响,不用催也不用讲,个个奋勇为领赏;一人懒惰,十人骂;人人都有一张脸,没人甘愿当懒汉。白天晒着太阳,晚上点着篝火,一天当两天。工期就赶出来了。哈哈!是个办法吧!?”

◆第16章见习官员首上奏疏

王守仁从前辈谢迪那里借来边境军事地图,对着地图琢磨了半天,然后躺到床上,在心里继续构思着奏疏。构思了人事,谋划战略:第一,精兵省费,补贴边防。针对当前鞑虏的夏季攻势,几万京军不必劳师动众,长途跋涉。京军拖拖拉拉、千辛万苦到了前线,敌人早已经跑了。再说,京军大小将领要么是世袭出身,要么就是皇帝您老人家看谁顺眼,管他会不会射箭,赏他一个将军或者千户干干。这些人到了边境,边兵既要向前打仗,还要向后照顾他们,打了胜仗,他们倚仗权势争边军的功;吃了败仗,他们诿过给边军。倒不如把这些费用节省下来,补贴边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二,屯田。得真屯,让军丁有田

可屯,有时间可屯。第三,严明军纪。目前的现实是,败军之将,异地做官。向前冲可能会战死,向后退有可能活命。傻瓜才会勇敢向前。第四,厚待战士,激励士气。战士们穷得像叫花子。要知道,乞丐们的打狗棍只能打狗,打仗是绝对不行的。第五,谋大势不贪小利。第六,严守待时。边军新败,宜静待战机。王守仁躺在床上,可以信马由缰遐想连篇,写到纸上还得规规矩矩,奏折是这样写的:“为了天下生民的安危,您老人家吃不好睡不好,辛苦了。您老人家这样注重民意的收集,我虽说是一个刚刚入职的小臣,也知道主忧臣辱,位卑未敢忘忧国,所以发现问题不能不说。”

◆第17章刑部主事江北断案

一个原则,对事一定要说得直接明确,对人一定要处理得婉转含蓄。你看看,你这奏疏,八条奏议,条理清楚,事情说得很明白很直接,是不错;但是说到人,这火药味太冲了,说什么‘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这是一棍子抡倒一大片,大臣们一下被你得罪完了。大臣们能让你指着鼻子骂,再采纳你的建议吗?圣上能为你一个新人开罪一群大臣吗?人事处理不好,还能办啥事呢?”

阎医赔着笑脸说道:“大人吩咐的是。前面监区是重刑犯。提牢大人,像这些重刑犯,依您之见,能改造好吗?”王守仁正色道:“不教而杀,是政教失职;屡教不改,是自寻死路。自作孽不可活,杀是天杀。

◆第18章九华圣地访道问僧

,孔圣人放弃高官厚禄,一是因为鲁国政坛污浊,二是为了传道;释迦牟尼佛应该是看清了生命本质,毅然放弃王位,说法四十九年。这两位是圣人!而伯夷、叔齐,归隐深山,对世事不闻不问,只求洁身自好,对于世人和世道有什么帮助呢?自己家乡的严子陵垂钓富春江,不过自得其乐罢了!李白漂泊天下,不过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神仙罢了,与世道有什么补益呢?尧、舜、禹和周公,一直在世间为百姓谋福利,这才是真圣人。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这样的菩萨,好像都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谋福利,这无疑是真正的圣人。自己到底要做不离人世间的圣人呢,还是要做像释迦牟尼

他们有的在行道,有的在传道,大家都离不开一个“道”字。行的什么道呢?传的什么道呢?究竟什么是道呢?道究竟什么样子呢?这恐怕才是问题的核心!知道了道,悟到了道,掌握了道,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干了。王守仁打定主意:要求道!而立之年,立什么?以前立志学做圣贤。立起来了吗?好像没有!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没有道。圣贤们可是个个有道在身。三十多年来,自己一直在人世间东奔西跑,一直寻师访友,都是为了一个“道”字。拜过儒家老师,聆听过道家的教诲,只是还没沉下心来,没有仔细听听佛家的智慧。这次攀登九华山,时间充裕,一是可以凭吊诗仙李太白的足迹,二是一定要参禅学佛,看看能不能从僧人这里探寻到道的端倪。王守仁定下了此行的

单单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呢?你看都离不开一个‘心’字。‘照’就是‘心’在看。”柯崧林更加迷惑了,不解地问道:“师父,心怎么能看见呢?”性空法师淡淡一笑,说道:“这和你们圣人学问要求的是一样的,要力行,要笃行。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柯崧林很想马上咬一口梨子,急着问道:“怎么尝呢?”性空法师再次淡淡地一笑说道:“佛家八万四千法门,儒家有四万八千路径,条条路径上九华。”柯崧林若有所悟地说道:“我明白了,照您这么说,‘四书五经’上方法多了。不过还是想请您老人家说得更明白一点。”性空法师仍然淡淡一笑,说道:“方便有多门,哪能执着一个方法?

,这是什么?这就是世上人们常说的开心,心开义解。心一旦被真正打开,开开心心,诸相无相,应无所住,一切都解决了。”这个说法,给王守仁很大的启发,啊!这个就是“无相”呀。只听性空和尚继续说道:“柯施主,你笑得不能开怀,有些不好意思,有些扭捏,还一手搔着头,虽然是笑了,但是心没有被打开,不是开心。两位施主,《心经》《金刚经》,都离不开一个‘心’字。”

春雨连绵,僧不留客雨留客,王守仁和柯崧林一直在无相寺盘桓了七天。七天时间里,尘嚣远隔,没有了密密麻麻、枯燥烦琐的刑事案卷,没有了迎来送往,或肉麻谄笑,或虚假应酬的皮笑肉不笑。寺院内,见人不外乎三五个和尚沙弥,对面相逢,免开尊口,只需双手合十,擦肩而过;出门是大山,松涛

阵阵,竹叶婆娑,用不着客套,不用自作聪明,没有哪棵树嫌你笨,不用大智若愚,没有哪株竹子嫉妒你的智慧。雨丝如剑,斩断你心中的三千烦恼;雨声如歌,一串歌声一声紧似一声,滤净你的思虑烦恼;雨水是无根天水,雨中徜徉,冲刷去身上的俗气;井水混着泉水,混着雨水,一口口的甘洌,沁人心脾,冲洗着王守仁的肠胃,滋润着王守仁的心田。

说道:“贫道蔡纯阳。这位小友,道不在山高,登山有路,求道无门;道不在空门,不在参禅打坐,道在日常。”蔡纯阳说完,径自走开,绕过大殿,进了后堂。王守仁思忖,是不是自己礼节不周到,或者道法神圣,老道不愿意轻易授人,于是他让柯崧林和两个随从在殿外等候,自己跟着蔡纯阳进了后堂。四下无人,王守仁放下官老爷的矜持,双膝跪地,一跪三叩首,口诵:“无量天尊!恭请道

既然空不掉,就不要纠缠这个空。《心经》‘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出家人的追求和操守。你为官为学,身在红尘,何必荒废自家的田,操心别人家的地呢!西方有圣人,东方有圣人,佛家有方法,儒家有门径。佛家有《心经》,短小精悍,二百六十字;儒家有《识仁篇》,二百四十一字,一样短小精悍、字字精华。”

这《识仁篇》是儒家的宝贝。放着自家的好东西不好好体认,你就是托着金饭碗要饭。好东西,因为司空见惯,往往被人熟视无睹。譬如空气和水,人们一刻也离不了,金贵不金贵?可是你见有谁真的珍惜它们。道也是一样,没有谁离开过它,它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可是有谁真知道它呢?《识仁篇》短短的二百四十一个字,境界和方法,说得清清楚楚,境界就是‘浑然与物同体’,方法两个字,一个‘诚’字,一个‘敬’字,归结到一起,还是一个‘诚’字。‘至诚如神’,真正‘至诚’了,就成神仙了。你以为枯坐空山,就是学道吗?你再背诵一下《定性书》。

山洞异僧面无表情地说道:“佛家的‘法轮常转’,就像儒家的‘生生不息’,像人的呼吸一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敢停止吗?一口气上不来,人就死了;一刹那,法轮不转,天地失序,日月错位。说无念,只有死人才无念。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相续,就是‘诚’,

◆第20章宛委山中阳明洞天

“说到神仙,会稽山天柱峰,是东南的天柱。话说天下道家各路神仙,被玉皇大帝分封在各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我们会稽山属于第十一小洞天,号阳明洞天。为什么号阳明呢?哈哈!这个是很有讲究的。功夫到了家,纯阳之体,身静心静,放大光明,洞彻天地。此为阳明。”阳明两个字打动了王守仁的心,王守仁转身看许

许璋快活地笑着说:“人坐不住,心一定会散乱。既然不能静,到哪里去观心。伯安,你身子坐不直,是中气不通。中气一通,就是浩然正气。浊气下沉,清气上扬,向上一冲,把你身子和头向上一带、一提,就自然而然头正身直了。司舆,你坐不住,上身和下身成了两家,腰是腰,就像《道德经》所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呢,得一以安。你这里上身和下身都没有团结成一家,哪里来的安生呢?

两个人仍旧是坐不住。许璋看着两个人,哈哈大笑,说道:“没有个好身体,装不下道这门学问。没有个好态度,你也接受不了好的方法。算了,不能坐不勉强,静坐不在时间长短,关键在境界。你们可以坐到凳子上。

的徒弟呢?至少得有雄心,愿意为天下人出头担当;还要诚心诚意,如果心浮气躁,两眼向天,怎么能看得清脚下的道路。俗话说心诚则灵,谦虚才能接受东西,地不凹蓄不住水,凹不深存不住精神。有那么一天,黄石公遇到

。第三个意思,讲故事为了吸引你们的注意力。你们一心听讲的话,会忘掉身上不适,有益于静坐。以后静坐的话,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者专注于某一念头、某一件事、某一处,便于入静。说到这个念头,有个数息法,就是计数呼吸,单数入息,或者单数出息,每数到十,再循环回来。不可着力,隐隐约约,既数又不数。目的不是为了计数,目的是为了心静。入息时气息要试图深入到下丹田。等你出入息自然深入到下丹田时,就已进步了。方法很多,关键是选择适

修身时,清净之气上扬,上扬到百会,甚至会上升到头顶之上,清净之气越多,头脑越清醒,心里越清净,最终成了智慧之气;污浊之气下沉,俗

卑鄙下流,上升之气为智慧,下沉之气变欲火,浊气最终通过下面两窍排出。如果淤积在小腹部,会燥热难耐。你说呢,伯安?”

也毕竟有方法。到山上再说吧。”到了阳明洞天,许璋正式开讲:“伯安,司舆,道家有这样的说法,有关精气神人身三宝的,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淫,神足不思睡。伯安,你体内气机已经发动过了,说明气较为充足了,是不是每天不吃饭少吃饭也不会饿?”见阳明山人点头,许璋继续说道,“这说明气满不思食已经可以做到了。第二,精气饱满反而不思淫,有淫欲其实是精气不足的表现。过几天你经历过了你就清楚了。体内精气不足,为什么欲火还那么旺盛呢?不过是污浊

气下沉太多的缘故。污浊之气属阴,上扬清气属阳,排空污浊之气,落得纯阳之体,下丹田会变得非常充实。这之后,人会浑身充满清气,清气上扬,身心轻松得很,浑身舒坦。好了,介绍个方法,既然不饿那就辟谷几天看看,如果有饿感,吃根黄瓜也行,能忍耐的话,就只喝水更好。觉得哪天不想吃饭,就哪天开始辟谷,自然而然,不要勉强。还有一点要注意,葱、蒜、韭菜这几样辛辣之物,在山上修行期间,你最好戒掉。好了,等你的好消息吧!”

的,所以想象出来的天地就有了边际。我不去想,我只是在觉知,我的身躯确实和天地一样是无边际的。我这算不算清醒呢?如果我睁开眼,就应该是醒了;如果我闭着眼,其实我仍与天地是一体呢。

◆第21章再游西湖重访寺院

额上沾上的浮尘,笑眯眯地吩咐道:“去吧!这才是刚刚上路,要在生活中去磨炼去摔打,见道可以是空门,证道、行道必须到红尘中去。去吧,孩子!”

◆第22章主考山东选举德才

大学》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次序说得很清楚,经世之才来自哪里?来自修身!为政之德来自哪里?来自修身!‘四书五经’警句短言也好,长篇妙论也罢,都不过是我们的前辈圣贤介绍一些自己修身的方法和境界罢了。先贤们介绍自己的经验,目的是为

。第二道题‘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得更是明白,做了长官后,人必须尊重天地万物变化规律,摸索规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万民。你主修的《礼记》两道题,说到修身,更是题题不离一个‘礼’字。阳明先生,你曾专修过《礼记》,这两道题还是你自己来解释一下。”王阳明心

考生学得肤浅的话,只知道与别人交往该如何做,不知道、做不到与天地、与自心交往时的‘慎独’之礼,其实就是一个诚。第二道题‘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这个也是两层境界,最重要的是提醒,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人

官后,高高在上,可以选择做好榜样或坏榜样,不能不谨慎。”陈镐拿着试题

易者,一是变化,二是永恒不变。变化的是形式,永恒不变的是精神。考查要点有三个:一、王者制礼作乐,是说朝廷的制度建设。二、我圣朝太祖、成祖自己制定有与古代不一样的礼乐。三、夫子说过‘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第二道策问,考查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道策问,考查要点是安贫乐

君臣之道,在于君义臣忠。”王阳明不想说得过多,点到为止。

你们既然已经取得了功名,有了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去理解实证经典是最可靠的办法。学习经典,最好抛开各家各派的注释,直接学习。慢慢体会,慢慢吃透它。在生活中理解经典,用自身修养体证经

◆第23章遇湛若水定交终生

全,得成龙配套,缺一不可。当人老师,自己没有一河水,不敢给学生一瓢饮,因为不知道学生要喝哪一口。你都得准备着。

可以概括为:勤职业,修心术。换句话说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边工作边修

求学成道,必须抛弃一切身心牵累,无牵无挂。他说,若有悬崖撒手的气魄,奋不顾身,忘我无我,何事不成!

儒家的仁心虽然与佛家的慈悲心几乎等同,但是两者毕竟还是有差别的,差别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佛家坚守一个‘空’,人躲进了空门,心有慈悲,空怀慈悲;儒家

道有个‘空’,才不再患得患失,而是轻装前进,建功立业,施仁爱于黎民苍生。这好像是一动一静的关系。到了我这里,为了避免落入被人非议的死寂境地,我坚守着这样一个学问的方法和境界,那就是‘随处体认天理’。天理周流天地间,自然可以随处体认,事事物物都有天理,这也是前贤说过的一理万殊。

物有千千万,物性皆一般,统一的物性就是天理。程夫子说过,格物中的‘格’字,是‘至’的意思

物就是天理,格物就是得到天理。天理就是我们世人心中的本性

“先师一直推崇静坐观心,心一清净,本性自然恢复。”王阳明再问道:“怎样算

◆第31章避祸逃难巧遇贵人

俗话说,没有脑子的人,只埋头走路,不抬头看路;有脑子的人,走一步看一步;聪明人,走一步看两步;要说智慧,走一步,至少要看三步。看得远,可供选择的路就多,不至于事到临头,只有一座独木桥,战战兢兢,甚至无路可走。不管看几步,都要踏实地走好脚下这一步。眼下怎么走?

◆第33章武夷山中再遇道长

一个站桩功夫,就可以根治你这些毛病。天地不过一气罢了,一气生阴阳,阴阳生万物。人身说到底也是一气。练气,练精练纯,纯粹之后,气质变化。来,你跟着站,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两膝微曲,全身上下挺直,尾闾像有个尾巴一样,向下垂直;头顶像有根绳子从上面吊着一样

道家讲究精气神,这是人身三宝。三者是一体,精足不思淫。你将来在龙场时间不知道多长,精气足,你日子好过不想家。精足化气,气足不思食。气足化神,神足不思睡。神足还虚。到了虚静,你就见……”德一

德一道长两掌相叠,左掌在内,捂到肚脐上,说道,“捂在肚脐上,静静心,让身内气机平复下来。然后,抚揉肚脐部位,左旋三十六次,右旋三十六次,一补一泻,调理肠胃。之后,两掌互相搓,搓热,用两掌干洗脸,上下来回九次,九代表多。最后,用十指梳头。这是收功动作。”德一道长看着王阳明比葫芦画瓢,等王阳明结束动作,再问道,“还有要问的吗

◆第35章正式收徒三个弟子

当时王阳明担心父亲自责太深,伤了身体,就劝解父亲说,父亲没有教好,圣上没有学成,祸根在师生关系没有摆正,老师给学生磕头,老师还有尊严吗?道学还有尊严吗?俗话说

学,没有往教,没有诚恳求学的态度,没有正确的师生关系,道学是承续不下去的。现在看,徐爱说的完全在理。徐爱笑了起来,笑得

如果这盏灯一直被埋在故纸堆里,没有人举起来,那不等于没有灯吗?如果有灯,我们的眼睛却被遮着,那不等于没有灯吗?圣人已经不在了,圣人给我们留下了点燃心灯的方法。我们要点燃的是自己的心灯,我们自己的灯亮了,除了自己受用,也能惠及别人。我们要传布的就是这个点灯的方法,方法有很多,就像从余姚去京师一样,有很多路径,我们只要找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子,持之以恒,铁杵也能磨成针

智慧靠心静,要把心思静下来,把聪明转变成智慧。曰仁,温纯恭敬,守住这个恭敬,心一定,就能开智慧。希渊,内秀内敛,内敛要有度,上善若水,水能柔顺万物,但是一内敛成冰,就太坚硬了。冰易伤人。所以,内敛可以,不要尖刻,否则自伤伤人。最后,送三位四个字:诚敬,慎独。不要贪多,越少越精,守好一个字最好。你们年后进京参加春试,是个磨炼。举人,进士,做官,做学问,处处留心,处处都是学问。为师不在的时候,你们就请教半圭

◆第42章静以养气诚以安心

王阳明笑着说:“以前只知道定生静,后来看程夫子在《定性书》中答复张载前辈的话,我才改变了认识,程夫子在文章开头就说,‘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所以说只要心定,不管动静,心都是静的。就像现在,我虽然和你说话,我的心是定的,是静的。王祥,你这几天一直躺着,心里静吗?”

我发现这个问题了,所以我今天要给你们说说话,帮助你们排解排解心里的烦躁。养病靠一个养,养身养心。这几天你们一直喝薏米仁粥,加上日木给你们拿来的草药。你们身上的病,我揣摩着,应该差不多了。剩下的主要是心上的病。现在你们是只养身没有养心,心病害身病,身体受了心的拖累。前天,日木说要请寨子里的毕摩巫师来给你们驱鬼,我没有同意。为什么呢?老爹每天晚上都要给你们祷祝,要是有邪鬼侵扰,你们哪个身子骨都要比老爹好,那老爹早就该躺下了。”

人要是心里泄了气,再强壮的人也禁不住一场病折腾。人这一辈子,受多大的苦,就会享多大的福。就像地下挖多深的坑,地上就会堆多高的土。你跟着老爹吃苦了,老爹不会让你白吃苦,今天吃多少苦,明天给你多少甜。等将来回去了,老爹给你买上几亩水田,你也不要当佃户了,自己安生过日子去吧。

人命一定在人身上,王阳明在心底里扒捡着,突然脑子里蹦出来一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是《中庸》上的话。王阳明摇了摇头,不信书,书它偏偏又热情又纠缠。好吧,我王阳明知道这个“诚”字的重要性,天道是个“诚”,人道也是个“诚”,到了“诚”的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

◆第44章格物致知迎刃而解

格物致知”,“格”什么物?格

去心中的杂念就是“格”,让心中的杂念头和歪念头,变纯变正,就能“致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事有终始”,是什么事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事,这是事业,其中修身是开始,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是之后的事,修身是一辈子的事,所以说终始,不说

◆第45章迁龙岗山得阳明洞

教书也是学习,教和学,互相促进,在教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书,你愿意教孩子们,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自己已经懂的东西,在教书时,会更加深入;不懂的东西,会有疑问,有了疑问,就会思考,通过思考,就可能自己找到答案。要是百思不解,再来问我。好了,我多了一位助手,好事!现在正赶上夏末,天气潮湿,这个洞正好东西通气,日木和子日现在又给我们打开了东西两边的洞口,通几天风,等到立秋,我们乔迁新居

◆第50章龙岗开讲入门学问

。元,《易经》乾卦,开宗明义‘元亨利贞’,元就是开始,是天地的开始,是万物的开始。在国家来说,元就是元首;在天地来说,元就是仁;在人来说,元就是心。你学习的任务,就是找到你身上的元,找到它,也就是找到了天地之中的元,守好它,你的天下就太平了。

第一条,立志。志气志气,志就是‘精、气、神’的统帅;志向志向,志就是人生努力的方向。”“第二条,勤学。学什么?学做人,学做事;学生存,学生活,学生命。”“第三条,改过。人非神仙,孰能无过。要像颜渊一样,不贰过,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第四条,责善。师友、学友,互

◆第53章知行合一三顾茅庐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说的是先天之性,其实说的是天理;荀子说的是后天人心,实质上说的是人欲。这两副心肠,就是天理和人欲,人要老老实实地修行的话,就会明白,天理和人欲都是一个心,心清清净净的话,就是道心;心被私欲蒙蔽污染的话,就是欲心。道心是圣贤的心,欲心是我们的心。修行就像磨铜镜一样,磨去心上的尘垢,心底无私了,心底光明了,人心就成了道心,也就成就了仁者爱人的仁心。”

,道学,仁学,或者说心学,知道、知仁、知心,才能行道、行仁,才能有这个心行。能行一定是知,知即能行,知行是一体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行就像一枚铜钱的两面,缺一不可。知是行的本体,行是知的功夫

王阳明察觉了席书的心思,道:“元山先生,喝茶!”席书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喝茶。王阳明继续说道:“这一切的根本,就是知行脱节,说一套做一套。如果做到了知行合一,非圣即贤,做官则青史留名,做人则乡邻敬仰。想做到知行合一,根本是要做到一心,古往今来,天下的圣贤都是一心。一什么样的心?没有私心的心,没有杂

念的心,天人合一的心,这个一心就是天理。这就是孟子说的‘尽心知性’,这就是孔圣人说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就是‘仁者爱人’。得了一心,天宽地阔;得了一心,身心安然;得了一心,无忧无虑;得了一心,无死无生;得了一心,与天地同在;得了一心,就是开了心,就是心花怒放,就是身心无我,就是程子说的‘浑然与物同体’。所以程子在《识仁篇》开头就说,‘学者须先识仁’,识了仁,体证到了仁的境界,尝到了仁的滋味,自然就能知行合一。仁,是知行合一的本体,一心才能识仁。尝到了仁还不够,这只是见道,见了道、知了道,更要行道。就是说,知道了理,还要在事上磨炼。怎么磨炼,就是知行合一,践行知行合一,天长日久,持之以恒,理上纯熟,事上纯熟,就是至善,就是孔圣人的‘时中’。这是相辅相成的,达到了一心,可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纯熟了,自然归于一心。如此

不能急,急就是有求,欲速则不达。”

◆第55章离别贵州讲学辰州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色心不除难见真心,难见道体。色,在儒家,单指女色;在佛家,是指与心相对的万物。说到女色,当年孔圣人在卫国,登门去见卫夫人南子,其事至今被说三道四。这是误会了圣人,圣人眼里

人,心中没有女色。我们不妨以一个佛家的公案为例。有一次,一对佛家师徒要蹚水过河,碰巧一个年轻女子也要过河,女子求和尚帮忙。老和尚示意年轻力壮的小和尚背女子过河。小和尚吓得连连后退。老和尚只好自己蹲下来,背起女子,蹚过河去。过了河,和尚与女子分道扬镳。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心里一直在抱怨师父,后来实在忍不住,就埋怨道:‘师父破了戒,竟然背女人过河。’老和尚叹了口气,开导小和尚说:‘师父只是过河时背了她一会儿,一过河就把她放下了,你却一直放在心上。要知道,修行修行,修的是心。背女人过河是慈悲,过河放下是智慧,没有慈悲,难成佛;没有智慧,更难成佛。’就是作亲人想,年长于我的作长辈想,年龄相仿的作姊妹想,青春年少的做子女想,就会有所收敛。”

◆第63章京师故地诗友相聚

求道关键是要向身心找。不管将来是求学做官,还是求道做圣贤,皆可沿《大学》已经给出的路径走,《大学》的关键在‘诚意’,诚意的功夫在格物,格什么物?格去心头的恶念、邪念和杂念。心念一正,就是正心。心正了,就是正大光明,就是明明德。怎么正心?多静坐

静坐才能拴牢心猿意马,心定才能心静。”三个学生告别王阳明,挥泪返乡。

◆第64章老友相逢坐而论道

能得定、入静

王阳明说道:“借用佛家一句话,叫‘自净其意’,把心放空,空心,人空心空,念头空。只有空,才能浑然与物同体,心即宇宙,心即理,自然而然。”

◆第65章结交黄绾三人会讲

王阳明笑眯眯的,说道:“知止就是不妄动。你一定会问,怎么算知止呢?止,就是有了一定的方向。什么方向?就是往心上用功。《孟子》劝人‘反

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往自己身心上用功。我们格竹子格不出名堂,格蚂蚁格不出名堂,好,按《孟子》说的,反求诸己。我们不再两眼向外了,我们往自己内心去找。这就是知止。心不妄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从容不迫,这就是安。具体体会上,可能会浑身轻松,步履轻盈,头顶清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乐。身安心安,办什么事,自然考虑周详,这就是虑。计划周详,办事自然妥当,这就是得。这是简单说。如果细说,每一个字有每一个字的体验和体证,有每一个字的身心变化。这都是古人亲身体证过的,然后流传给我们后代子孙,具体就是‘四书五经’。”黄绾惊喜地看着王阳明。王阳明继续说道:“宗贤,刚才你的袍子快烧着了,你却浑然不知,这就是一心专注,这就是止,是定。顺着《大学》说的阶梯,一步一步体会吧。听人说饭吃不饱肚子。”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宗贤,你还得亲口尝尝。只是,要一步一步来,别天天想着圆坨坨、光灼灼,好高骛远,会想出毛病的。你说是不是?喝茶喝茶

黄绾迟疑着端起茶杯,没有心思喝茶,愣了一会儿神,起身,迟疑着,犹豫着,曲了曲膝盖,后来心里坚定起来,两腿站直,对着王阳明深深一鞠躬,说道:“阳明先生说得对,在下今天收获太大了。求学求道,好比登山。您说得对,得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攀登,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学不可没有师友,阳明先生,如果您不反对,在下很想能够天天和您一起学习上进,自然是向您学习的多

王阳明指了指天,说道:“求学好比登山,学道就是登天。好好悟,悟通了,一步登天。这在佛家来说,是禅机,是机锋。”

◆第66章长官拜师下级收徒

今天是给你们第一次正式开讲,讲究个师出有名,就把这次讲学命名为《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三个内容:第一个,也是求道的第一步,立定坚定志向,简单些,就是‘立志’两个字。第二个,学道就在日常,学在日常,用在日常。我们大家都是进士出身,有做了官的,新科进士正在等着做官,都是要从政的。可能有些人觉得,将来从政,主管一个州县甚至一个府、一个省,政务繁忙,不一定有时间学习。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求道、学道、行道,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政,既是学道,也是行道。第三个,日常怎么用功?在心上用功。以上就是我要说的内容。刚才有人问我,我们儒家正学,怎么跑到佛寺里来举办拜师仪式。这一问把我问愣住了。是呀,为什么?我们没别的地方吗?还是我们习惯了到这里?刚才看到为我们帮忙的两位出家人,看到了他

◆第67章弟子赴任临行请益

王阳明笑着说:“不管干什么事,信心最重要。孟子说过,有三件事,是君子人生中最快乐的事,一是父母健在。诚甫,你家二老身子骨很硬朗,你打算把双亲接到应天,随时尽孝?”王道点了点头。王阳明接着说道:“第二件事,我们圣贤的门徒,挺立天地间,问心无愧,坦坦然然,可以用一个‘诚’字概括。什么是诚?不欺人,不

欺天,不自欺。做到了诚,问心无愧。多自在!第三件事,就是你要做的事,得天下英才,教育他们,教育他们学圣贤做圣贤,培补天地正气。三件事你占全了,诚甫,我还羡慕你呢。”

因材施教,就是规矩。千教万教,教人为善,就是规矩。为什么因材施教?因为人各自的禀性不一样。教人为善,因为人性是一样的,人之初,性本善。教学,就是教学生恢复他们各自的本性。自古以来,教学就是教这个。这是教学的内容,这是教学的规矩。”

王阳明笑呵呵道:“人人都要这样问。管理别人与管理自己实质上是一回事儿。知道怎么管理自己,自然就知道如何管理别人。能管理好自己,就能管好别人。人性是一样的,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喜欢;自己讨厌的,别人也不会喜欢。以身作则,就是不言之教。

一个人的时候,你想哭想笑,是你一个人的事。当了县太爷,利害当前,受磨难遭屈辱,即便你一肚子火,你能随便发吗?大事当前,你能惊慌失

措吗?能制怒,能沉静,这是需要功夫的。诚甫,天下事纷纷扰扰,随它千变万化,出不了喜怒哀乐这四者。这四者,也正是我们身心学问的关键所在。教务、政务,都在其中。”

王阳明点点头,以示理解,然后说道:“我曾和储柴墟先生、乔白岩先生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君子如何与小人相处。首先,君子就是君子,决不能同流合污。小是小非,不是原则问题,不违背道义,能忍就忍,能让就让。如果被小人诽谤,被小人中伤,最好坦然一些,眼下世道,正人君子少,圣贤学问没人讲,世风民风恶,道德之士格格不入。如果我们过于义愤,疾恶如仇,不仅于事无补,还要招致小人的怨恨。这是私事。如果是公事,如果是大是大非,只能以直报怨了。”王道一直听着,想听听“直”是个什么标准。王阳明却沉默了。王道等了一会儿,打破沉默,

王阳明说道:“怨气是浮气,浮躁之气,我以静气和定心对待。浮气总是要飘散的。什么是直?直就是直心。直心就是道,直心就是德。德的古体字,就是上面一个‘直’字,下面一个‘心’字。直心就是道心,道心就是明明德的心。有了直心,自然知道怎么对待。”

王道被绕迷糊了。他抬起头来,不解地看着王阳明。王阳明再次盯住王道的眼睛,说道:“直心就是无私的心。心底无私,怎么报怎么对!

◆第70章结伴南下讲说《大学》

就是德。德就不是无形无相的了,德是人的一言一行,是人的气质变化。一个人的浑身上下,无不透露、放射着德的气象。前提是这个人得有德。气质,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性命,就是一个人的道德。道是先天的,德是后天的,怎么把道德贯通在一起呢?”

王阳明继续说着:“‘止于至善’,这是与道合一的自然结果,做人做事,自然无不恰当。修学有个性命双修的说法,性命就是道德,这前三句就是修性,是修道,俗话叫性功。接下来是命功,叫六字功法,六字就是止、定、静、安、虑、得。这六字就是修学的阶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于至善’,至善在哪里?人们都习惯

两眼往外看,往外找。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你到哪里止?方向错了!”王阳明说着,右手食指指着自己两眉之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阳明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