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很多人已经猜到了,多年前,中国最好的大学一定是——稷下学宫。
纪录片《稷下学宫》截图
01
为什么是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大约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存亡。
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稷下学宫不过是偏安齐国的一国学府,为何能成为各家各派学者争相前往之地?甚至可以说,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纪录片《稷下学宫》截图,稷下学宫遗址,已经只剩下一块石碑
◎尊贤尚功的初心,聚集人才
稷下学宫是齐桓公田午为巩固自己的政权,聚集民心,聚集人才设立的,也是学习姜齐(就是姜太公姜子牙所建立的齐国呦)“尊贤尚功”传统的产物。
史料记载,齐宣王时期,凡游学稷下者,“皆赐列第,为上大夫”,稷下学宫禄养丰富,享受不治而论的特权,以此来吸纳人才,以人才扩大自己的政治智囊团,为自己的霸业提供帮助。
◎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鼓励学术
稷下学宫从建立之初,就恪守自由、开放的原则,任何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讲学,言论不受限制,人身来去自由。
游学稷下者,称为学士,前辈称为先生,尤为尊贵者则推为老师。整个稷下学宫气氛开明、民主,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稷下学宫集合恣议、学术、教育诸多目的,也使当时的教育和文化的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纪录片《稷下学宫》截图,稷下先生淳于髡和国相邹忌辩论
◎灵活机动的教学理念,兼容并包
稷下学宫的教学经费由齐国官方负责,但授课的老师并不固定,多为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知名学者。
学生自由地来稷下学宫拜师求学,老师也可以招生讲学,学与教双向选择。
这是一种“游学”性质的教学体制,有利于学和教互通,学生们开阔眼界,在思想上实现兼容并包,营造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各种学说学派的发展,还有利于创立新学说,培养和发现人才。
在这样灵活而又机动的教育理念支撑下,稷下学宫一时教学相长,迅速成为战国时期各学派交流荟萃之地,营造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
◎严明的教学纪律,尊师重教
稷下学宫从学生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到上课纪律、课后复习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尊敬师长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管子·弟子职》记载,“少者之事,夜寐蚤(音早)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
少年学子所当做的,应是晚睡早起。起床清扫座位而后洗漱,做事要谨慎恭敬。轻揭衣襟,备好洗漱用具,等待老师起来……
这方面,今天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教学纪律和对师长的尊敬上,也还保留着一些稷下学宫学生守则的影子。
◎名人荟聚,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最兴盛时,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阴阳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宋钘、淳于髡等等都曾在这里讲学,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奔走天下。学术的自由,精神的独立,让他们的一生光彩照人,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基因。
纪录片《稷下学宫》截图,年老的孟子和淳于髡
在众多的稷下先生中,最有名的当属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祭酒”的荀子。
祭酒是学宫之长,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荀子十五岁到稷下游学,直到七十岁左右才彻底离开齐国,其间虽然三进三出稷下学宫,但也正是在稷下学宫期间,逐渐形成了自己有别于邹鲁儒学的儒家学说体系。
02
战国时代那些丰满有趣的人物
▌扁鹊见蔡桓公or齐桓公?
在纪录片《稷下学宫》中,提到了扁鹊与齐桓公的故事时,网友弹幕炸了:“不是扁鹊见蔡桓公么?”
纪录片《稷下学宫》截图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是,《扁鹊见蔡桓公》可是曾经语文课本中的知名篇章,出自《韩非子·喻老》。而在纪录片中,为何是扁鹊见齐桓公了呢?
实际上,此齐桓公就是彼蔡桓公啊!
田齐桓公(前年-前年),齐国国君,因迁移国都至河南上蔡被称为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之为“齐桓侯”。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到底是楚庄王还是齐威王?
淳于髡与齐威王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隐语相谈,网友又炸了。这不是楚庄王的典故吗?怎么就给安在了齐威王身上?
实际上,纪录片采用的典故,是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的记载,“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纪录片《稷下学宫》截图
而《韩非子·喻老》也记载了这件事,说: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值得注意的是,韩非子的记载是目前已知文献中对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那么厉害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最终死在了口吃上?
韩非与李斯,均是荀子学生,虽然家世不同,但在曾经开放包容的稷下学宫,两人同窗共学。
韩非思想深刻,善于著书立说;李斯功利实际,善于政治手腕。可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爱开玩笑,据《史记》记载,韩非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他用写作挑战世界。
“滥竽充数”“郑人买履”“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全都出自他的著述。
而这一对同门兄弟,一个擅长理论,一个擅长实践,原本可以共同努力创造新时代,却在法家之路上渐行渐远,最终闹到你死我活。
战国时期的法家,商鞅为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而韩非认为三者不可偏废,并将法势术集于一人,那就是君主,为天下君主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思想理论。
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等。
他的学说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可回旋的人生际遇,引来了杀身之祸。
在一次伐韩的商议中,他用自己并不顺畅的言语反对秦王讨伐自己的国家,最终死于同窗李斯之手,这就是“韩非囚秦”。
两千多年前的山东大地,稷下学宫在茫茫的思维荒原上,搭建起中国第一座高等学府,创造了天空一样难以企及的思维模式和海一样包容百家的精神原点。
我们听说过柏拉图创办于公元前年左右的雅典学院,是否知道我们的祖先,也曾在同时期以开创性的姿态,建立过如此一座让人向往的学宫呢?
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虽然它只存在了多年,但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优良的平台,使得各家学派学说得以交流,得以完善。
在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不断的传承着稷下学宫中的包容和尊重精神,华夏子孙在各种文化碰撞中仍能不断传承传统文化并接纳着外国文化,这也许就是稷下学宫遗传给我们的民族基因,也是我们民族强大的动力。
喧哗的临淄,以齐鲁为核心,而又兼聚四方的文化,在此相遇、熔炼,继而辐射天下,奠定了华夏文明的精神根基。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它缔造了思想史上最动人的景象。诸子学说,蜂出并作,百家争鸣。而自由、包容、开放的灵魂,则是这个民族,最辉煌自信的气象。
也许,这正是“知来处,明去处”的真实含义。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