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如此声势浩大的兵马俑的出土,对我们深刻的洞察和研究秦朝的历史以及雕塑艺术的创造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那么作为现实主义优秀创作的典范,秦俑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产生的,又有什么原因让其艺术特色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特点:
首先,思想方面。秦代是崇尚韩非子法家思想的,主张“治道运行,皆有法度”。所以秦在统一六国以后,为巩固政权,依据法家思想分别对经济、政治釆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法家讲求时效性和严谨性,这些思想理念作为秦人精神内核必定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艺术也不例外,严格的法度意识也造就了兵马俑在艺术审美上的严谨性和高度的写实性。
同时秦代人还受到先秦尚“大”哲学思想的影响,先秦诸子百家对尚“大”似乎都有一致的偏爱,像老子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荀子的“阴阳大化”邱等都是对此种思想的表现。作为大秦帝国也毫无例外的受其影响,也追求以大为美。同时,秦始皇好大喜功,为了炫耀他的“功大盖世”,在其陵墓建造和随葬规格上也是尽量的体现出这种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曾描述过秦始皇陵墓的奢华“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所以以千军万马之势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兵马俑就是此种审美观念的表现,这种艺术效果不仅仅表现在对空间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个体兵马俑的体态上,这就是对尚“大”美的表达。所以兵马俑似乎是在歌颂着群体的美,而不像西方雕塑仅仅歌颂个人的美,这也是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审美追求。
其次,政治经济等物质基础方面。首先,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家的稳固都是秦王嬴政在扫平六国以后釆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带来的有效结果,例如在政治上采取中央集权政治,巩固其统治。经济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有利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等等,这些举措都为秦王朝积累物质财富奠定了基础。有了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才会为如此大规模兵马俑的制造提供可能。
其次,具有高超技艺人才的集中和技术的改进也是其产生的重要条件,从新时期开始,人们在不断摸索制陶的实践工作中,已对陶器的制作技术有了丰富的经验,秦代的砖瓦,陶器的造型非常准确,制作水平大大的超过了前代。特别是瓦当和砖上的雕饰纹样,诸如,奔鹿、盘龙、飞凤的形象描绘细致生动,这些都表明了秦代的雕塑技术已有了相当的水准,对于兵马俑的创作是非常有利的。
正如袁仲一先生所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雕塑艺术传统,特定时代精神下的需求,充裕的物质基础以及一批技艺熟练地陶工,是培养秦俑艺术的优厚土壤。秦俑制作者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能工巧匠,打破了传统的父传子、师传徒带有行会式封闭的艺术局限,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雕塑技艺得到相互交流和融合,在艺术上也必然会产生新的升华和飞跃,这些秦俑艺术是在上述特定历史背景和条件下产生的。
再者,秦兵马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雕塑多以奇幻色彩浓厚的神佛雕塑以及装饰意味浓厚的抽象雕塑为主,但秦始皇兵马俑是个例外,这种令人惊叹的写实主义风尚,同秦代的理性思维模式相关,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其建造的功利性目的。
“不论是陵墓前的石雕还是石窟中的泥塑,和宫殿或庙宇、宗祠门外的石狮一样,都有社会功能,例如炫耀特权的政治目的,绝不属于某些论者所向往或吹嘘的什么纯艺术。”秦始皇兵马俑的社会功能就是在暝世间继续维护秦始皇的统治和守护亡灵,这也是秦始皇兵马俑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元前二零二年,刘邦一举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由于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创造了汉朝辉煌的历史成就,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秦代统治较为短暂,所以汉代的许多制度都是承接着秦代而来,人称“汉承秦制”。无论是政治体制方面还是思想文化艺术方面皆有继承,陶俑艺术也不例外。
陶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都是时代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体现出这一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物质基础。处于两汉政治经济上升时期的陶俑艺术除了传承秦代写实等艺术风格外,又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面貌,同时两汉时期主要受到道家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影响,像儒家文化所崇尚的浑厚、质朴,追求质的表达;道家文化中的灵动飘逸和楚文化的浪漫、想象力丰富等,这些原因促使两汉艺术既具有浑朴又灵动飘逸。
尽管汉代陶俑在艺术形象的轮廓和造型上难免有些粗拙的痕迹,但却是汉代雕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同汉代画像石、汉隶、汉铜镜、汉赋等一同将汉代浪漫、大气磅礴展现的淋漓尽致。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这样赞叹汉代艺术:“汉代艺术更突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些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