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个困惑历代学人的问题荀子究竟是不是儒
TUhjnbcbe - 2024/8/28 17:09:00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这是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文《劝学》中学过的名句,作者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我们都知道,荀子被称为儒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都将《荀子》列入了“儒家”类;我们今天的教科书和主流看法,也认为荀子属于“儒家”。

然而,自唐宋以来,就不断有人指出,荀子之学与正统儒家存在分歧,甚至视荀子为儒家的异端,或者干脆将荀子从儒家除名,改列别家,比如: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指出,荀子之说有许多地方不合于孔孟之说。他认为《孟子》是“醇乎醇者”,而《荀子》则是“大醇而小疵”。

北宋理学家程颐更直接批评荀子说:“荀卿才高学陋,以礼为伪,以性为恶,不见圣贤,……圣人之道,至卿不传。”

大文豪苏轼也作《荀卿论》,批评荀子“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南宋大儒朱熹干脆把荀子归入了法家学派,认为“荀卿则全是申、韩(法家)”、“(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傅青主)则评论说:“《荀子》三十二篇,不全儒家者言,而习称为儒者,不细读其书也。”他认为在文辞重复啰嗦这一点上,荀子是有儒者特点的;“但其精挚处即与儒远,而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非墨而又近于墨家者言。”

直至近现代,仍不断有学者对将荀子列入儒家提出不同意见,比如郭沫若就认为“荀子思想相当杂驳”,“倒很像一个杂家”;也有学者认为荀子之学已脱离孔孟儒家,应归入道家,乃稷下黄老之学。

那么,荀子的学说究竟与孔孟有哪些区别和冲突,以致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历代学人呢?我们择要列举几点如下:

首当其冲,就是在人性论的问题上,孔子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但从其“仁者爱人”等观点看,他应该是性善论者;孟子则明确宣扬“人性本善”,认为人都有“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而荀子则批评孟子“不辨性伪之分”,他认为“人性本恶”,生来便有声色好利之欲,后来之所以为善,是后天人为(伪)改造的结果。

其次,在价值取向的问题上,孔孟都提倡重义而轻利,当义与利产生矛盾时,要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绝不能见利忘义,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孟子的这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荀子并不轻利,他将义和利同时摆在了桌面上,主张调和义利。他说,在“好利恶害”这一点上,君子和小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又说,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对私利的欲望;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追求。荀子实际上肯定了人们对“利”的正当追求!

再如,在对待礼治和法治的问题上,孔孟坚决维护礼治,反对法治;而荀子则极力调和礼治与法治,甚至更趋向于法治。所以我们知道,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子、李斯都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他如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孟提倡“天人合一”,而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积极的世界观;在帝王学说问题上,孔孟都主张“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而荀子则主张“王道”和“霸道”兼而用之……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你怎么看?你是更赞同孔子、孟子,还是更欣赏荀子?欢迎评论交流!

/完.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

别忘了点赞、转发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困惑历代学人的问题荀子究竟是不是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