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斯他是一个时代的开启者,也是一个王朝的
TUhjnbcbe - 2024/8/25 9:39:00
缺铜会得白癜风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53317.html

明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生遭遇困顿时,不能有自暴自弃的念头,要有当初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功成名就后,要审视自己的信用与原则是否能坚持不懈,这关乎人生结局的交代。

拿个例子来讲:李斯,汝南上蔡人(河南上蔡县人),秦朝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曾和韩非子一起师从于荀子门下,学有所成后,游历列国。可能秦国对招聘人才比较积极,给出的条件也相对优越,李斯便投奔秦国当了客卿。

什么是客卿?就是具有外国身份国籍的在任官员。因为客卿在秦国人数越来越多,担任的职务也越来越大,也不乏一些间谍混淆其中,这就引起了秦国朝野上下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他们怀疑客卿们对秦国的忠诚度,纷纷要求维护族群与国家利益,驱逐撵走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年),面对汹汹舆情,李斯上《谏逐客书》说: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篇文章从大秦统一天下的高度来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驱逐六国客卿的成命,并升迁李斯为廷尉。

李斯也不负众望,积极出谋划策,协助秦王嬴政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然后遣外交人士游说六国,离间“合纵”之势。再用军事力量配合,恩威并施,各个击破,最终统一了六国。这其中李斯的作为,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功不可没。

大秦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堪比远古的“三皇”与“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皇帝的下面设“三公九卿”。秦始皇任李斯为丞相,即三公之首,百官之头。再由李斯牵头,商议制定国家的礼仪制度。李斯反对周朝的国家分封制,建议实现国家郡县制,主张销毁民间兵器,严禁私学,并焚烧诸子百家书籍,施行思想专制,这也是韩非子在《五蠹》中所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学说。李斯也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衡量等制度。这些措施,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国家治理的执政力度。

李斯的“法家”政治主张,对后世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形成了二千年的政治格局。如毛泽东在写给郭沫若诗中道:“百代皆行秦政法”。

秦始皇在东巡中死去,李斯被宦官赵高说服伪造遗诏,逼死公子扶苏,拥立胡亥为秦二世皇帝。

后被赵高陷害。秦二世(前年),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行刑时,他对身边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李斯初到秦国时,先投于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后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与提拔,逐渐走进秦王嬴政的身边。在借助秦王赢政铲除嫪毐团伙之机,又陷构扳倒了恩公吕不韦。

当他在秦国高官得做之时,同窗师兄韩非来投,本想借他身份之便,以求向秦王赢政有引荐的机会,推销自己的学说,却遭其忌贤妒能,被夺其学说,逼杀于秦国大狱之中。

秦统六国后,李斯为丞相,他继承和发扬了韩非的“严刑重罚,独尊法家”的学说,重用恶吏,谁执行力强,谁升迁快的原则。可是,这些政策缺乏生民之念,导致整个社会怨恨沸腾。他与秦始皇一手缔造的大秦帝国,仅仅十几载便人亡政息了。

他在位于丞相时,百官皆来祝寿,门廷车骑有千数之多。他喟然而叹曰:

“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他不是没有反思的能力,而是环境使然,就像太史公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所说:持爵禄之重,便生阿顺苟合之心。到头来,他想过着那种牵着黄狗,陪着儿子去东郊游玩的生活也无法实现了。

纵观李斯一生,个人奋斗不可谓不强,功成名就不可谓不盛,荣华富贵不可谓不极。而他生有所恋,却死有所憾!

这为什么呢?

我认为李斯的人生悲剧有两点可说:

1.他出生于布衣,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为达目的,用了很多不光彩的手段。因此,他个人的功名成就越大,所造的孽缘越多。所以,生前除了有秦始皇的认可,和他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并不多。死后史学家对他一生的价值体现也不认同,后世士子对他焚书坑儒,以及个人做人的原则更是不能谅解。生前德不配位,身后怎能得到同情与支持呢?

2.他和秦始皇利用“法家之术”,虽然统一了六国,可是却无法统治六国的人心,仅仅在十五年后,天下又分崩离析。后世的帝王,虽然继承沿袭了“法家之术”,但不是完全采用秦国的政治遗产。他们已是左手儒家,右手法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来进行国家治理和驭民之术,这就是所谓的“王道”吧?

依上所述,我认为个人生活和国家治理方面,要想达到“行稳致远”,就要有“知止”的意识与判断。

怎样才有“知止”的意识与判断呢?

《菜根谭》云: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斯他是一个时代的开启者,也是一个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