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民族、经济、文化的变革表现及其之间的关系,明确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难点: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前准备
1、教师做好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并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回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那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处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当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又有哪些变革的表现?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提问: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东周分为哪两个阶段?“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指哪些诸侯国?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统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华夏认同
提问: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在政治和民族关系方面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
政治方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
民族方面: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提问:阅读教材内容,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农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工商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材料情境
用此材料阐述: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反映了当时货币流通广泛,商品经济发展。
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变法或改革赋税制度,逐步确立起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
2、变法运动
提问:阅读教材内容,指出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和结果如何?
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归纳:
背景目的: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结果: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材料情境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和阅读教材内容,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影响:变法措施深入人心。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探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和贡献。
小组发言,分别讲述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与贡献,教师进行总结:
孔子:
核心观念是“仁”政治主张:“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教育方面:“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文化方面:《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儒家的经典。
老子:
哲学观:“道”朴素的辩证法政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提问:阅读教材内容,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文化: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统治者政策: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百家争鸣
(1)诸子学派及代表人物
阅读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概括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有哪些?
学生总结:
儒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道家:道家的代表是庄子,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墨家: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法家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名家:研究逻辑学。兵家:探讨军事理论。阴阳家: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2、百家争鸣的影响
教师进行拓展分析,看时间是否充足,时间充足的话,可以深入一点,如果时间不够,此处可以简单进行概述。
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百家争鸣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