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儒家思想也分新旧从西汉的社会背景入手,简
TUhjnbcbe - 2024/8/21 19:23:00

前言

儒家学派虽然尊奉孔子为鼻祖,但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期阶段有孟子、荀子等这些儒学大家为其增光添彩,所以说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着新的内容融入进去,所以说儒家思想并不是孔子提倡的简单的仁和礼,当然仁和礼同样还是在儒家思想不断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义之一。

《孟子》载:。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并且相互征伐,他们虽然表面上尊奉周天子,但实际上已经是各自做各自的主了,周天子的威信基本上已经被各诸侯王所忽略,这也充分体现了周礼体制的瓦解。这种现象让饱受周礼思想影响的孔子感到非常遗憾,但是他本人却没有足够的政治实力,因此只得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渴望社会稳定、天下一统的心愿。

孔子

孔子并不反对各诸侯王反对周天子,他所强调的是当时混乱的征伐战争已经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长期的战争就需要大量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因此各大诸侯王纷纷加紧了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经济剥削,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发展日益黑暗。对此,孔子希望各诸侯国相互能够以礼相待,并且针对当时已经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实行仁政,不要为了一己之私欲而陷天下人于水火当中。

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不反对当时的分裂局面,他只是要求各诸侯内部实行仁、礼就可以了。之后的孟子,更是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孟子在原来仁、礼的基础上强调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和地位,将当时发展战争的诸侯王进行批评。西汉时期,董仲舒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思想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只不过此时的儒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出现了差异,引发了著名的经今古文之争。

孔子讲学

经今古文之争发生的背景

秦朝时期推行法家至上的思想政策,将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全部通过中央手段控制起来,杜绝在民间随意传播。有关诸子百家的书籍也基本上通过强制手段收归中央,普通民户家庭中只准保留与医学、农学相关的书籍。诸子百家的书籍经过中央收回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焚毁,儒学书籍在其中遭受的损失十分严重,使得儒家思想一时间几近灭迹。

好在秦朝仅仅二世而亡,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以及受影响者并没有在这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内完全抛弃儒家思想体系,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记忆、理解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儒家思想进行重新解读,在西汉时期形成了新的儒学流派。西汉初期主要推行的是黄老思想,也就是道家学派的统治思想,那是应社会发展需要所采取的糅合统治措施。

孟子

黄老思想倡导的是统治者应当采取无为而治,对于社会发展、民众的行为不要进行强硬干预,否则干预的越强,民众的反抗情绪就会越强烈,社会危机就会越严重,那么中央统治就会出现问题。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休养生息的任务已经完成,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再任民间思想自由发展的话,对于中央集权统治始终都不利。因此汉武帝命当时的儒学大家董仲舒为当时的统治思想出谋划策。

董仲舒本人作为一个儒学思想家,当然愿意提倡以儒学思想作为西汉的封建统治思想,他本人也是因春秋、五经而得名的,因此经过自己对于儒学的重新包装,简单来说就是将儒家思想与当时中央大一统以及君主专制的需要结合起来。当时官方儒学经文都是用隶书所写,而民间又出现了许多没有被秦朝焚毁的儒学书籍,都是用秦朝之前的古字书写,因此被称为古文经,这样两种不同思想内容的经文开始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春秋繁露》载: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天爲君而覆露之,地爲臣而持載之,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則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教之與刑罰猶此也。

古文经书

经今古文之争的具体过程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政策之后,便开始广泛宣传和推广儒家思想、建立儒学机构。首先从西汉的教育体系入手,汉武帝在中央管理下的太学中建立起以五经为授学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同时招揽天下的儒学名士前来中央担任博士。另外在郡、县等地方也相继设了儒学教育机构,当时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由中央太学的五经博士策划的。

他们根据自己对于之前儒学思想的理解以及董仲舒对于儒学的改造之后的新入儒学揉捏在一起,用当时的隶书所书写的经书被称为今文经。可以看出今文经作为有封建统治集团上层向社会各阶层推行的统治思想一时间成为了西汉社会备受推崇的思想。

争论场面

在汉武帝统治的末期,当时的鲁恭王就私自破坏了孔子的宅地,从墙壁当中搜出了数十篇古文经,在当时社会激起了巨大的讨论。因此,得益于中央推行儒学思想的政策,西汉各阶层开始了寻找古文经书的狂潮,中央对此也积极支持,鼓励他们搜集古书上交并给予封赏。汉成帝命当时的儒士刘向将各地献上来的古书进行校订和分类。

《汉书》载: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歆數以難向,向不能非間也,然猶自持其穀梁義。及歆親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

西汉史学家刘歆在帮助父亲整理古文经书时发现了《春秋左氏传》,这本书内容丰富,有着独到的见解,由此他便认为此古书是解释孔子《春秋》的最好的书。古文经的地位迅速提升,汉哀帝时,刘歆接替父亲职位,希望能够将古文经作为西汉官方儒学,但是得到了今文经学者的普遍反对,刘歆势单力孤,之后引咎辞职。

董仲舒

今文经与古文经内容上的区别

古文经在一时间在西汉统治阶层内部的地位迅速上升,这严重引起了今文经学者的不满,那么同样都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解释者,古书的出现非但没有引发今文经学者的兴趣和支持,反而遭到他们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虽然两个学派都是儒学经书的继承者和解释者,但是在具体宣扬的思想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古文经认为所谓的六经都只不过是普通的史书而已,对于民众的影响只是启智开化的作用,并没有任何政治上的意义,更不用说和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所联系起来了。而今文经则认为六经应当都是孔子一人所著作的,这体现了孔子儒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孔子是春秋时期主张改革的重要思想家,因此今文经希望借助孔子的地位和思想来推行封建政治的改革。

《汉书》载:其言甚切,諸儒皆怨恨。是時名儒光祿大夫龔勝以歆移書上疏深自罪責,願乞骸骨罷。及儒者師丹爲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亂舊章,非毀先帝所立。

春秋左氏传

正是因为古文经认为六经都只是普通的史书,都是在书写已经过去的事情,因此他们对于孔子的尊崇并没有到很高的地步,只是认为孔子是普通的史学家而已。但是今文经学者确认为孔子提出了仁政和礼制的思想,因此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和改革创新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

今文经学者将董仲舒儒学体系中的那种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奉为儒学今后发展的重要核心,他们认为儒学中蕴含着大一统的思想。古文经学者认为今文经都只是后人随意编造,并且将其赋予极端的政治意义,而今文经则斥责所为新发现的古经书只不过是刘歆为了扬名自己伪造的,根本没有任何可信度。

刘向

评价

经今古文之争体现了当时西汉统治思想上的复杂性,这主要是因为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学名家为了适应封建王朝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同时也为了迎合汉武帝希望能够加强君主专制的愿望,因此借儒学这层外衣来实施封建君主专制。

董仲舒对于儒学内容进行了革命性的颠覆,虽然还保留着原来的仁和礼,但是此时这层仁和礼是使用封建社会当中,要求西汉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能够遵守长幼尊卑、君臣父子之间所存在的应有礼节和秩序。皇帝作为天下的统治者既是国家之主,又是群臣之首,所以他能够掌握天下一切。这就充分奠定了皇帝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地位,董仲舒又为了避免广大人民和官员对这种绝对专制的反抗,又将皇帝的权力限制在了上天的允许范围之内。

这就使君权神授的思想,皇帝如果违背上天的意志,引发社会动乱的话,那么这是皇帝的失职,自然会受到上天的处罚。由此可见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已经和现实的君主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孔子时期创立儒学的思想范畴。

正因如此,古文经的大量出现,才会使得广大学者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过于政治化和鬼神化。他们认为古经书只不过简单的史书,描述了三代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制度,之时简单的记录之文,如果非要给它赋予封建君主专制的色彩,那么大有脱离孔子本意,为自己邀功扬名之嫌。

参考文献:《春秋繁露》、《汉书》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儒家思想也分新旧从西汉的社会背景入手,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