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荀子的理想国
TUhjnbcbe - 2024/8/19 16:28:00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人民幸福,有一个政通人和的社会秩序,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治理体系,党纪国法、道德体系和乡规民约是其制度基础。

西方启蒙运动提出,人人平等,人人拥有自然权利,自然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就是强调私权。这里面就有一个矛盾,人人都要维护自己的私权,私权和私权之间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冲突,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就会发生暴力冲突甚至战争。

于是他们又提出个人应该让渡出部分的权利,交给第三方即政府和议会,以维护社会的和平和稳定,这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社会契约的概念,政府和议会是受托人,人民是委托人,双方实际上是一种信托关系。所以西方比较强调法治。

在我国古代则更强调以德治国,周朝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就提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那么孟子强调“克己”,而荀子更注重“复礼”。

荀子之所以主张礼治,实际上就是承认私权的合理性,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这是天性,是人之常情,本身并不是什么罪恶,圣王应该通过实行礼法制度来改造人性,使人性合乎礼法,那么人性就会变善,就可以成为君子和圣人,国家就能实现大治。

荀子说,希望自己尊贵直至成为天子,富裕直至拥有天下,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如果放纵大家的欲望,僧多粥少,天下没有那么多尊贵的位置足以容纳,没有那么多财物足以提供。

先王于是为此制定礼仪制度以分别对待各种情形,具体来说,根据地位分出高低贵贱的不同等级,根据年龄区分长幼的差异,根据智力区分聪明还是愚笨,根据能力区分能干还是不能干,让大家都能各司其职,各自得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给予不同的相应俸禄和待遇。这就是使大家生活在一起并协调成为一个整体的方法。

这样,仁德之人据此执政,则农夫尽力耕作以最大限度发挥田地的地力,商人用心经营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百工利用他们的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器械的功用,从士大夫往上直至国公、侯王,无不以他们的仁爱、宽厚、智慧和能力让各个岗位发挥最大的效能。

这样就可以说天下大治了。有的人从国家获取丰厚俸禄,也不认为自己多得了,有的人做守门人、旅店掌柜、城门卫兵或者更夫,也不会觉得自己少得了。

所以古书上说:“比如木头,通过裁剪可以变得整齐,通过枉曲可以变得顺从,不同的性状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

《诗经·商颂·长发》上说:“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蒙。”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长发》是一首歌颂商汤建国的颂歌,与荀子引用的这一句的上下文是这样的:“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zhuì)旒(liú),何天之休。不竞不絿(qiú),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qiú)。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máng)。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nǎn)不竦(sǒng),百禄是总。”

大意是说,商汤得到了上天赐予的两件宝物,“球”和“拱”,象征着天授神权,各诸侯国都拥护商汤为领袖,讨伐无道,行礼义之治,从而福禄无疆。

所以荀子要表达的是,君主应该法先王之道,以礼仪治国,分高低贵贱,别长幼之序,辨贤不肖,使各得其宜,则天下大治。

附录: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埶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故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人伦。诗曰:「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蒙。」此之谓也。____荀子《荣辱》11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