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荀子提出富国裕民的理论主张,宣示了其
TUhjnbcbe - 2024/8/17 17:07:00

前言

经济思想是荀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是先秦历史上第一个,从整体上对经济制度进行系统分析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富国裕民”的理论主张,为儒家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后世的治国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荀子的富国裕民论是他基于战国社会提出的理论创造,是他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结果。孔子、孟子也有关于经济思想的论断,但无论是在经济理论的深度、影响方面还是个体主体意识的体现方面,都无法与荀子媲美。

荀子画像

春秋时期,社会变革,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等一系列思想主张,义利观也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社会动荡不安,而社会生产却有了大发展,文化领域也一派繁荣景象,因为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诞生,彰显了人的主体意识。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感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提出了克己复礼等一系列思想主张,其中也包含一些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富民论和义利观。

孔子画像

孔子的富民论建立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显示了孔子经济思想的人文主义精神,也体现了孔子为民利民的主体意识。

义利观也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孟子、荀子的义利观都是对孔子礼义观的继承与发展。在《论语》中,孔子罕言利,但这并非指孔子不注重物质生产,因为孔子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是持肯定态度的。孔子罕言利是因为与利相对,孔子更注重义。

《论语》

孔子对追求财富的看法是取之有道,要符合礼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物质财富,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取得,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规范,违背礼义、唯利是图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孔子的富民论和义利观是他独特的理论创造,为后世的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显示了他的主体意识。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经济思想,主张制民之产、何必曰利,孟子重义轻利是对儒家思想的扩充与发展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社会生产较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也在加剧,人们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需求更加强烈,所以,孟子在经济思想方面所表现的主体意识,要比孔子更进一步。

孟子画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经济思想,主张制民之产,并恢复井田制。他也主张薄敛赋税,认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这是对孔子富民论的发展。孟子主张减少税种,他还主张对商人采取减税或免税的政策,促进工商业发展。孟子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也是其仁政思想的重要一环,体现了他超前的主体意识。

孟子对义利关系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何必曰利,甚至比孔子的罕言利进了一步,体现出孟子更加鲜明的主体意识。孟子的“何必曰利”是在论述其仁政思想时提出的,他认为只有仁义才会对君主有利,才能维护国家发展。所以君主要讲仁义,不能一味地追求利。

孟子画像

其实孟子何必曰利的主张与其恒产说是矛盾的,因为孟子提出制民之产,是为人民的经济利益考虑的,支持人民追求物质财富,所以孟子口中的利我们可以看作是个人私利,当其与义冲突时以义为先。

孟子重义轻利的主张与孔子的义利观一脉相承,但孟子将义利观与君主治国理政联系起来,而且其制民之产等经济主张,较之孔子的富民论更为具体,是对儒家思想的扩充与发展,显示了孟子思想的主体意识。

孟子画像

荀子是先秦历史上第一个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制度的人,提出了“富国裕民”说

荀子的经济思想较孔孟的经济思想都要系统、完善,荀子是先秦历史上第一个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制度的人,他围绕富国、裕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经济政策,显示出荀子强烈的主体意识。荀子首先从自然天道观的角度,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天生自然性,认为欲不待可得,受之于天也。

荀子虽然忽略了欲望是一种意识现象,将其完全视为人的天生人性,但也认识到欲望是建立在人的生理需要基础上的,这一点就表明荀子的经济思想基础超越了前人。荀子也从这一点批判孟子的寡欲说,显示了荀子敢于突破前人思想观念的主体意识。为此,荀子提出导欲说。他对待欲望的态度是:“进则近尽,退则求节。”

荀子画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尽量使欲望接近满足;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就节制对欲望的需求。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虽肯定欲望,却也不主张纵欲,只是追求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荀子还从欲多而物寡的矛盾出发,主张以礼义等级划分社会财富。主张社会分工,贫富有等,虽有阶级局限性,却也是荀子经济思想的一大特色。

关于如何在经济层面治国,荀子提出了“富国裕民”说。这一理论的立足点又比孔孟的经济思想高出一截,因为孔子和孟子仅在富民层面讨论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荀子站在富国的立场上探讨经济政策,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目标,显示了荀子思想高远的主体意识。

荀子画像

荀子的富国论是以富民为基础的,荀子十分重视农业,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农政策

当然,荀子的富国论是以富民为基础的,民富则国足,在这一点上荀子的主张与孔孟的经济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裕民的具体途径就是“节其流,开其源,而时而斟酌焉”,开源节流的原则也被后世长期奉为治财理政的箴言。

荀子的开源节流指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开辟财政收入来源或减少财政支出,它指的是经济和财政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农业生产同国家财政间是本和末、源和流的关系。荀子看到了农业生产对于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这一认识是十分深刻的,显示了荀子思想的精辟性,也表现了其蕴含的主体意识。

荀子简介

为实现富民,荀子十分重视农业,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农政策。授民以田,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并维护社会稳定。荀子还主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保护民力。

对于农业生产,荀子还主张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即因地制宜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体现了荀子对自然规律的客观认识。荀子还提出兴修水利等主张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体现了荀子经济思想以人为本的特点,也是他思想主体意识的表现。

《荀子》

总结

荀子的义利观也很有特色,体现了他独到的主体意识。荀子继承了孔子见利思义的观点,主张先义后利,也延续了孔孟重视民利的传统,主张富国裕民,所以,荀子是礼义兼顾的。

荀子承认义和利是人所皆有的,也肯定人们追求利益的必要性,比孔子的罕言利和君子喻于利义,小人喻于利更胜一筹,也显示了荀子更进一步的主体意识。

荀子讲道

总之,荀子的经济思想比孔子、孟子的经济思想要全面系统,其富国裕民的主张体现了对民众主体根本利益的尊重,也宣示了荀子经济思想蕴含的人文关怀。

另外,荀子的因地制宜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主张,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显示了荀子思想能动的主体性特征。所有这些都是荀子发挥个人能动性,所得的创造性结果,闪耀着荀子高昂的主体意识。

参考内容来源:《荀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提出富国裕民的理论主张,宣示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