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蓝靛染是布依族妇女视若生命的手艺,如果把一匹亮布做到精致,是她们一年当中最幸福的一件事。
制作靛染
蓝染,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远在石器时代,人们用手搓揉蓝草的鲜叶时发觉手上会沾上青绿色,用水冲洗后逐渐就变成了耐久不褪的蓝色。一次“意外”,换取回来的是永久的传承。通过那一次的意外收获后,大家便得知原来大自然的颜色也可用于衣物上,自此人们便利用蓝草叶进行染色。
蓝靛染这项技艺通过先辈的发现与改进,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逐渐被世人所熟知。蓝靛染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印染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同胞日常穿的染色土布衣裤全部都要通过蓝靛染,因此,布依族人自古以来就总结和发展了自己本民族的蓝靛染色技艺。年被列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靛是由一种名为“兰靛草”的草本植物制成的。兰靛草,在布依地区都有栽种。一般都用插栽法,春末出苗,七月割蓝造靛,造时,叶茎多的入窖,少的放在桶里或缸里,用水浸泡七天,蓝汁就出来了。每一石浆液,放石灰五升,搅打后,蓝靛就凝结了,水静止,蓝靛不沉积于水底,就可以用来染布了。
晾晒染好的布料
靛染经过技术的处理,可以把布染成深兰色、中兰、浅兰、灰、深灰、青色和月白色等色道。染布分大缸和小缸,大缸的一般都是洗染专业户具有,各布依大寨都有这样的专业户,小缸染的较为普遍,80%以上的布依家庭都有小缸靛染。但是不管大缸或小缸靛染,都要先漂白好布才进行靛染。漂白是靛染的第一道工序。布依族人不用化学漂白粉,而是用早晨的阳光和露水进行漂白的古老方法。清早,她们就把白布晒在草坪上,这样连续晒数天,直到布面洁白为止。这样漂白的白布,在靛染时,容易上色,经久耐用;用漂白粉漂白,靛染时不易上色,甚至色泽早退。
漂好白布之后,就要开始靛染了。染青布是在家庭的小缸进行染制,染其它的颜色一定要拿到洗染专业户去进行染制。首先把兰靛放在大染缸,加适量的水、石灰、白酒、土碱等原料,起化学变化后再放白布,要多次取放,又要冲洗,直到布已染成所需的颜色,就用牛皮煮熬成牛皮胶后,再上胶,又用石滚把染成的布滚平、光亮就成了。
手工挂件
蓝靛染工艺是布依族土布服饰制作过程中一个重要工序,将植物蓝靛加工成染料靛泥,能让染色后的服饰布料色质鲜亮,有保质期长、质感好、防霉透气、不易褪色、无化学污染的特点。蓝靛染色后的服饰不仅耐脏、耐晒、不易褪色,而且对于刺挂草割引起的皮肤伤痛以及虫咬、疮疗等有消炎止痒作用。(文/袁艳收集整理)
非遗文化守望者
潘仕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走进册亨县的布依族和苗族村寨,迎面吹来的清风带有青草的味道。在这里流传着几千年的蓝靛靛染工艺,生长在这里的人都春来播种,秋来收果,每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在册亨县从事蓝靛染料生产者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便是40多年来一直勤耕不辍的潘仕超师傅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出自战国时期《荀子·劝学篇》的名言,此话以物言理,言之有物。从物的角度来说,“青”色可以从“蓝草”中提取,其色泽比蓝靛的本色更胜一筹,这也反映了当时先民们就已知道并掌握蓝靛染料的提取方法了。年6月出生在册亨县的潘仕超,从小就深受家人的影响,对蓝靛染料的制作很感兴趣。他10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染料,15岁时就掌握了这门技艺。年,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阳光下的扎染成品
潘仕超对种植蓝靛也很在行,他总说:“苗健康,长出来的蓝靛染色效果才好。”育苗须在每年秋季收割时,要选择粗壮蓝靛植株枝杆,截取三四个腋芽的枝节留种,并将其竖立放置在阴暗潮湿水沟边育苗,直到来年春季。春耕时,精耕细作,施底肥,植株间距20厘米,栽种时要扶正、踏实、浇透水。两个月后,还要进行中耕除草和追肥,这样才能达到盛产丰收的效果。
潘仕超头脑灵活,在学习蓝靛染靛料工艺时,通过自身的钻研,发现每一道工序都有科学的配比。他在制作的蓝靛染料,因一直秉承着每一道工序都用心倾注的理念,所以质量优良,在当地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每当大家听说他靛染的布匹“新鲜出炉”,都会第一时间争相购买。
万物之初始,万物之养也。潘仕超的家庭延续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家人勤劳善良,生活自给自足。现今,农村劳动力大多加入打工潮,潘仕超也很想随潮流外出打工挣钱,但他的心中丢不下蓝靛的生产。他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尽管手工靛染受现代纺织印染化工业的严重冲击,但他几十年来始终固守着蓝靛染料传统工艺的生产,并以此为家庭支柱收入。虽然这种传统手工艺生产费时费力,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但在册亨县这个布依族聚居地,蓝靛染料却是布依族、苗族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有着非常畅通的销路。正是这样,潘仕超家每年依靠种植、生产、加工蓝靛染料,能够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蓝靛染料成为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王建雄:
匠心守护青蓝技艺
精心染出斑斓色彩
素雅的色彩和冷暖的色调展示靓丽质朴自然之美,布依族服饰是蓝靛染艺人精湛的杰作。王建雄年出生于贞丰县挽澜镇挽澜布依寨的靛染世家,从小受到靛染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染布。四十年如一日,他勤劳好学、心灵手巧,又能吃苦耐劳,在寒冬腊月数九寒天的日子里,仍然能够坚持在冰冷的水里取放和漂洗布料几个小时。寒冬的冰,冻不住他热情的火焰,他一直在蓝靛染的创业路上前行。
蓝靛染是以蓝靛作原料,用自制土碱、米酒、石灰、红子刺树皮等作辅料,经手工操作,把纺织品染成所需颜色的一种传统技艺。其主要工序是制作蓝靛后将漂白的布放入缸中浸染。蓝靛能将白布、棉纱染成青色、浅蓝、中蓝、深蓝、月白、浅灰、深灰等颜色。用蓝靛染出的纺织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浸染按规模分为大缸染和小缸染,前者为专业户所用,后者为一般的布依族家庭掌握。
历史的光环不会褪色,时间最能磨炼人性,也不会辜负每一位付出者。年,王建雄被贵州省文化厅认定为布依族蓝靛染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染好的成品来源:黔西南日报图库
王建雄说:“靛蓝染布的每一个步骤都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蓝靛上布的效果。比如它的第一道制靛工序,要先去采摘好靛蓝枝叶,再用水浸泡,期间反复搅拌,浸泡天数也是有要求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多个步骤,环环相扣,有一环节出错那就毁了。”
靛蓝的颜色取自蓝染植物。印染时,利用蓝靛多次冷染能使布料颜色逐渐加深,将蓝的变化一一呈现的特性,让布料色彩层次丰富。蓝靛之所以可以染色,主要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靛青素,也称靛蓝素。好的靛泥是靛染布匹成色好坏的重要标准,要能判定靛泥的好坏,作为蓝靛染世家的传人王建雄说:“看靛泥是否是上等的靛泥,最关键的是判定石灰的配比是否适度。一是从味觉上感受靛液的咸淡度,可以用舌头尝一下靛液的咸淡度来确定石灰配比是否已适度;二是从视觉上看靛花的颜色,靛花的水色若为桃花色说明靛泥是极好的上等染料靛。”
漂白是蓝靛染的第二道工序。“漂白是用早晨的阳光和露水进行漂白的古老方法。晒布多在天气晴朗有露的早晨太阳升起之前,把布匹平整地铺在草坪上,整个布面才会在同一时间被朝露浸湿,这样晒干的布面色调才一致,这样连续晒数天,直到布面洁白为止,这样漂白后,白布在靛染时容易上色,经久耐用。”王建雄说。
染布是蓝靛染的第三道重要工序。染布可分为大缸染和小缸染,通过自己的一番研究,如今,王建雄已熟练掌握大、小缸染靛染操作技艺。他不仅能合理运用独特方法染布,还能根据布料多少和所染颜色,按一定比例加入适量的蓝靛、水、石灰、白酒及土碱等原料,掌握放入白布时间、取放漂洗时间、加入原料时间和数量,以及上胶、碾布,直至成品等蓝靛染的繁多复杂工序。
王建雄通过不断的努力,已能准确掌握深蓝、月蓝、浅蓝、深灰、中蓝、青色、月白等各种色道布料的染法工艺,靛染技艺娴熟。蓝靛染布程序烦琐,每一项工艺并非那么容易。但再复杂的工序,也难阻止王建雄经营靛染事业的步伐。如今,王建雄一家已成为贞丰较为突出的大缸染靛染专业户,被当地群众称为“靛染之家”,让这一斑斓的“千年记忆”源远流长。
黄乜学安:
为了那一抹布依蓝
在黔西南,布依村寨举办婚礼时,父母都会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扎染成品的布依族床单、被面、枕套、布鞋等,寓意美好的祝福,是布依族婚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布依族女孩在出嫁前,阿妈都要传授给她很多传统的手工艺,例如织布、染布、刺绣等。
正因如此,年7月出生于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的黄乜学安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蓝靛靛染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靛染技艺便是由外婆蒙婆柔传授给母亲龚也柔,母亲龚也柔传授给黄乜学安。
黄乜学安在15岁时,便随母亲学会了部分蓝靛靛染的技艺。因家人都居住在边远的农村,随时面临缺衣少食的现状,为维持生计,这个心灵手巧的布依女充分利用手边有限资源,除了制作自己穿的衣服和家用的床单以外,还将自己制成的部分成品拿到市场上出售,缓解了生活上的困难。
布依“蓝”来源:黔西南日报图库
出嫁后,黄乜学安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蓝靛靛染工具。她不断总结经验,发挥所长,根据自己的爱好,染出各种花样的布匹,如蝴蝶花、菱形花等。布依族蓝靛靛染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艺的细腻程度和要求极高,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在布依族聚居地区,除专业染房(大染缸)外,几乎每户都有小染缸,随时染蓝、青棉线和青布。小染缸自染的青布,最后用梨树皮或刺梨树熬水上浆,色泽鲜艳,保色期长。布依族妇女喜青色,如青裤子、青围腰、青袖口。各色花帕、花垫单总少不了“青色”,姑娘出嫁少不了一床青被褥。老人寿衣少不了一件长衫、青上装。小孩的背带、男女老幼穿的布鞋帮也是用青布做成。
工序虽然复杂,黄乜学安仍然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授技艺,为了使学徒们靛染的成品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她将自己家的房屋进行充分利用起来,开办了望谟县桑郎镇民族工艺加工厂。就这样,学徒们觉得自己的所学能够有一条出路,学艺积极性大增。桑郎镇民族工艺加工厂也因此被望谟县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了“望谟县文化产业民族美术工艺重点展示单位”的称号。(文/除署名外均来自黔西南州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图/除署名外均由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戴宏瑶摄)
#文体旅融合高品质生活
#康养胜地人文兴义
来源:中国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