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7/30 20:26:00
论及儒家,一般都说“孔孟之道”,再往前一点是“周孔之道”,往后一点有董仲舒、程颐、朱熹等,特别是从宋朝开始,人们往往忽视了儒家的另一位巨头荀子。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出生比孟子稍晚,是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先秦时期人才辈出,能够三次担任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的校长,可见其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荀子门下弟子众多,最有名要数李斯、韩非、张苍等人。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有名的代表人物。荀子这两个弟子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孔子、孟子两人的弟子。实际上,从战国到西汉,荀子的影响要比孟子的大;从东汉至唐代,两人的影响各有千秋。荀子在东汉时期被称为亚圣,但是现在一般都没人这么说,大家都只知道亚圣孟子。唐初时荀子的影响还在孟子之上,魏徵以《荀子·王制》中的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告诫唐太宗,成为千古美谈。《贞观政要》中对荀子的引用也不少,例如,《贞观政要·君道》所说的“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乱而下治者”来自《荀子·君道》的“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唐太宗在写给太子的《帝范》中参照《荀子·劝学》之言“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而说:“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不识智之源。”这样一位大儒为什么后来不受待见呢?首先和他的主张和风格有关。先秦儒家三巨头,风格是不一样的。孔子平和,孟子霸气,荀子严谨。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人,和前面两个儒家大师孔子和孟子的区别就在对人性问题的回答。孟子主张人性向善;荀子主张人性有恶。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很多人讲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这个也没有定论。对于人性孟子还说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举都是人为的。那为什么人会善呢?是因为有后天的改造,就是伪。对于人性善恶之辩历来争论颇多,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首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儒家“性善论”的总结。荀子提倡的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而很多人更倾向于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常常遭到后世儒学的抨击。其次和儒家的学统之争有关,在唐代,韩愈是孟子学统的代表。韩愈写了一篇很有名的《论道》,大体意思是说儒家的道统,从尧开始,中间经过好多人,最后传到孟子,然后就失传了:“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在韩愈看来,荀子与扬雄都无法担当传授儒家之道的重任;说得极端一点,他们甚至不属于儒家。韩愈对孟、荀的定位,在儒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宋代的儒者依照韩愈的这种定位,将孟子抬得更高,而将荀子贬得更低,甚至把他作为异端。这种看法从宋朝到清朝初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直到清朝中期的荀学复兴,荀子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从而被很多人所接受。荀子在传经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突出。作为一位经学大师,他在汉初具有显赫的地位。孔子以六经教学生,荀子也同样如此。清代学者汪中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重外王的实现。他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人人都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