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荀子性恶论是说人性本恶再读荀子后,发
TUhjnbcbe - 2024/7/13 19:5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www.znlvye.com/

荀子的性恶论,光看称呼不是很讨喜,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深刻内涵。几千年来,荀子的性恶论,一直在和孟子的性善论作对比。但是如果细细品味二位先贤的理论内核,我们发现,荀子也好,孟子也罢,他们提出性善论、性恶论的目的都是为了去限制人因欲作出不合理的事情。

荀子期待人在后天教化中让人把握“理”,以此控制欲望下的人;而孟子则期待人在后天教化中学会反省,摒弃多余的欲望,以此维系善之本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二位先贤的思想,都是为了抑制人在欲下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以此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发展。

而荀子的高明,某种程度就在于他将人的欲望看成是先天就有的存在,大家不要因为荀子“性恶论”这个名字,就武断判定荀子在否定人性,不是这样的。

荀子没有否定人性,而是指出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包括两个方面:

1、人存在欲望,有的人欲望多,有的人欲望少,这是不同类型的人表现出了不同的天性,很正常。

2、其次,荀子指明人有“心”,“心”把握了正确的“理”(这里的“理”荀子有时候也称为“道”),就能够指导欲望下人,让人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才是荀子的重点。

也就是说,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更多是指明,如果人的心没有把握合适的“理”或者说“道”,让人随欲而动,人很有可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做出不好的事情来。而荀子的“性恶论”,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为了突出那个管制欲望于合理范围内的“理”。

1、荀子性恶论的理解难点/误区

荀子在后世不那么受待见,原因之一可能是荀子说话确实比较犀利,不管人们乐意不乐意,荀子就把大实话丢在人的面前。比如,荀子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有子”为了看书用火烧手掌,“有子”看上去十分努力,但是荀子却说“有子”不是真的爱看书,因为真正的热爱是自然而然地去做,哪有强迫一说?所以“有子”以烧手的方式赶跑瞌睡不是“爱书”的表现,恰恰反映了他对书还不够爱,以至于需要采取“强迫”的手段。

从上面的例子,想必大家也对荀子的耿直和犀利有一点点小小的心理准备了吧。有些道理,确实很经典,也很深刻,但是就是“不好听”,因为有些事实,不说出来,反而是“心理安慰”,点明了就容易让人羞愧。好,收住,下面我们言归正传。

荀子在后世不大受待见,从《荀子》这本书来看,我们都能体会到他的犀利和深刻,包括他的性恶论。但是,真正耐心研究荀子“性恶论”的,在那些批判荀子的后人中,又有几个呢?如果认真体会,大抵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批判声音。因为认真体会,方能看见荀子性恶论中逻辑的高明与精妙。

而荀子的“性恶论”从名字上看,就很容易与孟子“性善论”形成对立,“性善论”就字面含义我们也能理解孟子的意思,就是人性本善,但是我们不能同理可得荀子的性恶论是指人性本恶。这里的“恶”,不能和人心之“怨”中的“恶”放在对等的地方。

或者这样说可能更好理解,荀子没有否定人之本性的意思,荀子之“性恶论”,不是说人一出生就是“恶”的存在,而是说人性里面有欲望,欲望随意发展,而人在生活中没有用“理”去有礼有节地指导自己,人很有可能会因为欲而做出不合理的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荀子的本意所在。

2、荀子:多欲寡欲皆为人性,人心中的“理”可以让人在欲望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荀子的“性恶论”无疑是针对人性的“欲”展开的,但是,荀子并没有说多欲就不好,也没有说寡欲就一定好。荀子只是明确表明,欲望的多寡,是人的天性,没什么所谓的好坏。

关于这一点,《荀子》的“正名”篇有相关记录,荀子说:

欲之多寡,异类也,情之数也。

这便是说,欲望多和欲望少,只是两种类型的人,这是他们天性中表现出来的特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荀子并不以欲望的多寡,来断定一个人的善恶。

但是人如果随着不合“理”的“欲”去肆意而为,那么荀子就要批评了,这种情况是荀子指明要抑制的情况,而发挥这种抑制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心中的“理”了。

关于“理”,《荀子》在正名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

荀子这断议论可谓是经典了,荀子这是在告诉我们,人最纯粹而直接的愿望,是活着,毕竟谁不贪生呢?与之相对的,人最讨厌的则是死亡了。但确实存在一些人主动放弃生命,这不是说这种主动放弃生命的人是不想活,而是因为他们心里存在一个“理”,这个理告诉他不可以偷生,所以即便心里是期待生的,自己有生的欲望,也会在“理”的督促下,自觉放弃生命。

读到这里,想必大家对荀子性恶论中的人之欲,有了一定了解吧。很显然,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先天就有的,欲望多也好,欲望少也罢,只是不同类型的人展现的不同特性罢了。而当欲望在特定的环境下显得“不合理”的时候,把握着“理”的心就会发挥作用,让人不跟随“欲”走,而是跟随“理”作出选择。

也就是说,荀子所谓的“性恶论”中的恶,则是生发于不合理的欲,虽然“恶”的出现少不了“欲”,但“有欲无欲”并不是出现“恶”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在于特性环境下人之欲合不合“理”。

3、小总结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荀子性恶论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了解了吧,也就是说,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批判人性本身就是恶的,也不是我们想当然认为欲望多就是“恶”,荀子所谓的恶,是特定环境下,欲与“理”出现不契合的情况,而人却随欲而动。

在欲望下的人,如果没有人“心”中的“理”引导,很有可能会向恶的方面发展。而人之“恶”的出现,是以人之欲为基础的,人欲又是人生来就有的,所以才有荀子性恶论一说。

但是,大家要注意,荀子并不认为欲望的多寡与善恶有关,与善恶有关的,决定善恶的,主要看特定情况下,人的欲望“合理不合理”。举个例子吧,张三德才兼备,被推选为一个国家的王,如果他不干,这个国家就凶多吉少,但是张三清心寡欲,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于是他拒绝了,然后暴君上位,害了一个国家。这个时候,张三没有做该做的事情,而他清心寡欲下的随欲而动显然不合“理”,那么张三的行为,就大概类似“恶”的帮凶。例子可能有些个粗糙,大家酝酿一下道理就好。

所以,荀子的性恶论中恶,不在于人性之欲望的多寡,而在于人性之欲合理不合理,由此,荀子性恶论可谓深刻。至于这个理如何让“心”把握,这就落到儒家的“教化”一事上来了。

文:颜小二述哲文

图:网络

注:以上只是小二的观点,千人千面,有不同意见属正常,请文明讨论,素质交流。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性恶论是说人性本恶再读荀子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