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荀子圣人者,积而致的论点,强调反省反
TUhjnbcbe - 2024/7/13 16:12:00

前言

站在荀子的视角来看,虽然人自先天就具有获得德性的能力,但是德性本身却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取得。荀子特别重视学与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性恶》篇中提出“圣人者,积而致”的论点,强调成就内在德性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遵照礼仪规范来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举止。

荀子简介

修身是一种以一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实践过程,荀子非常重视人们的自我个人道德修养

礼的价值目标之一是在道德上提升人的思想品性,修身的目的就是通过后天努力,来超越改造人自然本性中的恶。早在儒家初始,修身就成为儒家知识分子日常提升道德修养的行为。

修身是一种以一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实践过程。在荀子思想中,人是依靠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原本人性。人性有天生“恶”转变成为后天“善”,这个“善”就是“修身”的结果。

荀子修身

在人的天生本性中,原本并没有礼义、辞让、谦逊等道德内容,但人先天具有接受、学习、实践道德能力,使的人可以通过运用先天向善的潜能与后天外界道德教育,在两者相互结合作用过程中,达成人的终极道德目标。

荀子非常重视人们的自我个人道德修养,在《修身》篇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荀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在荀子的文本里,可以得出修身行为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慎独”,也就是可以将“修身”视为道德上的自律行为,在没有外力的强制约束下,个体在道德上对自身以一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荀子-礼

反省实践过程是“修身”的具体表现,人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反省,才能正视自身

实践中严格遵循道德标准,实践后认真反思、反省实践过程是“修身”的具体表现。“礼”就是“修身”中的实践标准。荀子说言的“慎独”,是要人们在“礼”的标准下,反思自身思想和行为,明辨意识和行为中的善与恶,及时纠正过失。

当看到其他人的行为时,要比照自身。反思、反省就是看到善的行为,思考在“修身”过程中行为是否一致。看到不善的行为,要严肃反省自身,在“修身”过程中是否有过不当行为。

在《荀子》文本中可以发现,荀子十分重视个人行为的自我反省和对个人品格的自我提升。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时刻通过这种自省行为来规范自身达到善行。

《荀子》

人性是先天的,情、性、欲三者都是人先天本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一个东西的三个名称。化性起伪是成就圣人境界的必要途途径,荀子重视师法、礼义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性天生好情、好利,单纯的内省、慎独是不够的,还需要师法、礼义在后天帮助个人从恶向善,向道德方向发展。

人性本恶,没有师法的教导,这样利欲就会占据我们的双眼。人逐步走向邪恶的原因正是没有礼义去约束行为。注错习俗才能化性起伪,经过不断的学习反省,才能正视自身。

荀子:性恶论

荀子特别强调反省、反思和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有效的节制个人欲望,才能引导人性向善

荀子以枸木钝金为引喻,来表述先天天不足的品性,这些品性并不能完全靠个体本身改造,需要一定的外因才能得以矫正。师法、礼义就是矫正不足的外因。

正是因为这样,荀子特别强调反省、反思和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慎独为根基,师法为手段,礼义为内容,容,化性起伪为目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此表现。

荀子画像

荀子在客观看待人欲产生的合理性的同时,也看到了由于物质分配的不平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人的过度欲望带来的是混乱的社会秩序。有效的节制个人欲望,才能引导人性向善。通过内在理智的发展外在“师法”“礼义”的双重作用来使人向善,使人向善的过程需要人通过努力发挥修养功夫。

内在的理智需要为之、贯之、重之、致好好之分辨事物的理智需要经过研究、实践、贯通、积累之后才能获得。内在理智只是个人天生潜能,想要激发这种潜能,就需要师法、礼义等外力推动。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画像

化性起伪的首要在于激发个体的理智潜能,发展个体的理智,后天努力的学习可以使“伪”得到发展。牟宗三认为,荀子理论是“以智识心,变现为思想主体,使人成为理智的存在”。性伪之分是荀子道德思想中,人性理论的基础和前提,荀子的思想是在个体理智与道德的结合,表现为个体道德社会化。

荀子强调“积善成德”,在这个过程中,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成为士人、君子、圣人

在道德修养中,荀子还强调“积善成德”,“积善成德”同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同样是道德修养积聚的历程。个体的善性需要在后天学习中通过礼义训导,成就个体品德。积聚“善性”的实践历程也是一种节制“恶性”的实践历程。荀子讲到农夫、工匠、商贾、君子是社会主要职业,这些职业都是在积累中成熟。

荀子-劝学佳句

积善成德的过程是成人之道的具体表现,这个过程在一步步的积累中,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善性达到一定程度,良好且高尚的美德随着展现,成为士人、君子、圣人。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圣人其实也是通过不断的积累礼仪法正来成就自我的。

礼是荀子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强调以礼为标准规范人们的行为,个人的修养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和兴衰,重视个人修养构建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所为理想人格,就是使人格在道德上具有理想化、完美化的特征。

社会道德的高标准是由社会中所有个体理想人格所组成。荀子在继承孔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德育思想的基础上,论述自己的成人之道。“圣人”的达成,关键在于道德的积累,依从“礼义”的规范和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去恶存善。

荀子-劝学

总结

虽然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并没有礼义、辞让等道德内容,但人天生就具有接受、学习和实践道德内容的能力。所以荀子提出了内外并举的修身途径。修身在注重内在德性修行的同时,还要注重外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作用。在注重学习和遵从礼仪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环境和习俗的熏染教导,通过礼来提高自身内在修为,达到修身效果。

参考内容来源:《荀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圣人者,积而致的论点,强调反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