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战国时期四大门派相争,不以武功论英雄
TUhjnbcbe - 2024/4/28 16:51:00
补骨脂注射液价格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47.html

导语: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个时期有很多学派在传授自己的思想,其中最厉害的要数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四大学派最为鼎盛。造成百家争鸣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国为了兼并土地,爆发了大量的战争,各国执政者不断寻求人才(士),养士之风盛行,使士成为了人们的选择就业对象,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而这一个活动也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孔子是打破官府办学的教育家,他推行的私学,对于其他学派影响重大,尤其他的有教无类,最终是成就了他的弟子有三千人。而后其他学派也逐步的发展,私学最厉害的也要数法家,儒家,道家,墨家这四大学派。

百家争鸣人物图片

儒家学派发展: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在当时的时代社会矛盾的反应,从社会的变革态度来看,它属于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在政治上偏于保守,但是在教育方面却努力的革新,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了百家争鸣的先驱。

孔子讲学

他在教学方面,以六艺为教学内容,目的是要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通过不断的学习,最终是达到了“仁”这一个境界。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他采用不同的手段,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情况颇为复杂,他的弟子有可能是少年,也有可能是成年人,甚至还有不同的阶级,平民商人,贵族都是有可能的。在《论语》中记载许多学生提出了什么是“仁”这一概念,孔子根据不同的情况,是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欲多则无刚,因而“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论语》里面还讲了一个故事,当子路问孔子: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作主张去做呢?但是冉求也这样,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子却说:冉求遇事萎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谨慎,孔子根据他们不同特点进行了不断的说教,为的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因材施教。

孔子游学

在孔子50岁的时候,他获得了从政的机会,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但是因为与执政者季桓子政见不一,最终是气愤离开出走,开始周游列国。追随他的弟子有数十人,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想寻求君主的重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先后经过魏宋郑蔡楚等国,游行了14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是他却依然在不断的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诲人不倦精神,继续招生,讲学弟子先后有了多人,其中有突出才干的有70多人。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在当时的落后环境之中,能够培养这么多人才,孔子的教育是非常了不起的。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

孔子在他晚年的时候,完成了《诗》《书》《礼》《易》等编纂工作,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他却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他的事情用笔记录下来,而他的弟子们对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各有记录,最后是混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也是我们现在了解孔子思想最主要的书籍。而后孔子的思想又继续的发展,其中是分为了两大学派,一个是孟子一派,另一个是荀况一派。

接下来说一下孟子,他和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他是孔子学派的继承人,一生都在崇拜孔子学习孔子,他的经历也和孔子是相似的,他是一名著名的游学教育家。率领弟子游历了宋梁魏齐等国,也曾在当时最著名的稷下学宫讲过学,弟子虽然没有孔子之多,但是也有数百人曾经显赫一时,让各国的君主都非常的看中他,但是却没有得到重用。主要是他的思想是君轻民贵,反对战争,实行仁政,最后到了晚年和孔子一样专心于讲学著述,在他思想之中,“性善论”是他最主要的观点,他的其他思想还包括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对于后世民族气节,民族精神以及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在他死后,他的弟子把他的思想编到了《孟子》这一本书里面。而另一派孔子继承人的荀况对于孟子是这样说“子思唱之,孟柯和之。”,说明孟子是孔子这一派传承关系较为直接的。

孟子讲学

而另一派的荀况也是非常的厉害。他在观念上是和孟子相反,他提倡着性恶论,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大成者。儒家在他的发展下,更像是在改革。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情况的作用,是超过孟子的,并且孔子整理的六艺,最主要是由荀况来传授。在当时的战国春秋,最著名的就是稷下学宫,他就在里面三次当上了祭酒,也就是当时的学术里最有德高望重的先生,并且被稷下学宫所在的齐国的君主授予列大夫头衔,乃诸子百家之大成者。像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学说的人,可是也曾听过荀况的讲学,并且成为荀况的弟子。

荀况讲学

虽然荀况自称儒家学派的传人,可是却没有进入到孔庙,但是他的王霸统一思想(武力统一),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着实际的影响,并且他最先看到有利统一中国的是西方的秦,也可以说是一名先见者,他的弟子韩非子是法家的大成者,也最主要是继承了他的思想主张武力统一。荀况晚年因为没有得到重用,就学孔子孟子一样开始著书授徒,并且写下了《荀子》一书。可惜的是后来韩非和李斯最后与他分道扬镳,只因他主张的是法家和儒家结合,通过德与力的结合,实行王与霸的统一,不为世人所理解。后来他的弟子李斯和韩非子运用法家学说帮助了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战国。

法家学派发展:

早期的法家并不是以李斯韩非子为开创者,最早的是以吴起商鞅李悝等人为代表。而法家学说说起来的话,也是最早的儒家进行演化出来的,在孔子死后他有一个弟子叫做子夏,来到了魏国,在河西进行讲学,有弟子数百,这个就是著名的西河学派,在这一群弟子之中就有李悝,吴起等人,他们是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魏国就是法家的发源地,他们这一群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法家人才,见识到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就进行了转换方向,通过法家的改革使魏国变得强大,他们也因势而起。

李悝和《法经》

在魏国的改革之中,代表人物是李悝,他著有中国第1部刑法法典《法经》,作为法家先锋,但是他的表现却体现出了浓厚的儒家学说,他的学派在历史上也常常搞混。在重视教育方面与儒家有较多的一致,在经济方面主张尽力的去教,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后面到了真正是使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真正对立的,还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商鞅,因为在魏国也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可是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带着他的老师李悝的书到秦国的时候,恰巧碰到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利用法家的思想进行宣传,最终是使他得到重用并且进行了改革,使秦国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商鞅变法

而到了后面,商鞅被车裂之后,又有两个法家的厉害人物来到了这里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韩非通过著书,使法家的学说变得系统化,而李斯则辅助秦王嬴政统一天下。

而他们并不喜欢私学,商鞅就提出了“贱游学之人”,认为私家学派的存在就扰乱了法治,下令立刻废除私学,必须毫不妥协的推行法律,可是进行了这么多年,最后是真正被禁的是在秦朝。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又称韩非子

而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法制教育。这种方法虽然是使秦国强大起来了,但是对于人的思想发展不仅是摧毁了教育的本身,而且否定了人的价值,破坏了人类文明的财产,后面的秦始皇坑儒,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墨家学派发展:

和法家学派相反的就是墨家学派,法家主张的是武力统一,而墨家学派却讲究着“兼爱非攻”,虽然和儒家学派有很大的相似,但墨家的开拓者,墨子却是第1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特别讨厌儒家重礼的繁文辱节,但其实墨子最早是学孔子的,这个在《淮南子》里面记载了“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是后面却转而批判儒家。

墨子画像

墨家学说曾经兴盛一时,但是墨子却一生不对外宣传和讲学,只是上说下教,逢人便传自己的兼爱主张,吸引了众多弟子来投靠他,一旦墨家还有什么行动,便能够着急赶到,就像鲁班曾经为楚国造云梯,墨子立即组织弟子跑到宋国的前线,这些弟子都立刻为墨子赴汤蹈火,而墨子却说服了楚王,避免了一次战争。

墨子对抗公孙班(鲁班)

墨家在教育内容最多的是对于一些技术的传授,他的科学技术已经是比当时的鲁班还要强,在鲁班造云梯这一个故事之中,他就打败了鲁班,在墨家的著作《墨经》记载了制造云梯的技术,还有其他生产器械等,墨家的子弟大多都是小生产者的代表。同时呢,墨家更像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后世的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墨家形象的启发,他们留下的平等博爱精神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却又像是一种不易实现的空想。

道家学派发展:

道家学派的最早的创始人就是老子,可是老子主张实行无为而治,儒家墨家和法家他们共同性就是在于有为,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道家则与他们完全不同。老子可能是最早的私人讲学者,但是他并没有太多弟子,也并不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成为了最早的私学的办理者。老子的思想最主要是“道”通过一系列的辩证法了解事物和宇宙的发展规律,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在老子退隐之后,他并没有什么继承人,他留下的《老子》这一本书,是在他骑牛西出函谷关时,被人留下来强迫写出来的。这本书成为了道家的思想代表名著,后面道家学派的早期传人关尹,杨朱等人进行了传播,但是他们却违背了老子的精神,在其心中主张入世。然后庄周继承了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真正的道家的嫡系,对于他们违背了道家的思想是非常气愤的。庄周这一派始终是甘于寂寞,不过于讲学发展,主张自然主义。

老子雕塑

一些活动在稷下学宫的道家学者,却抬出了黄帝来发明老子之术,被称为黄老学说,这个也是进行了改革,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对社会成败得失的研究,和庄周这一派是完全不同的。庄周这一派,最后是没落下来,到了魏晋时期有了一些信奉,就再也没有其他消息。而另一派在西汉末年,由于讲授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符合西汉初期的概念,最终是得到了重用。

总结: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广大的学者思想束缚很少,在思想学术方面,通过传授自己的思想,教育自己的弟子,造成了各家各派竞争和争鸣。而为了各显示其学说之所长,著书论辩,寻找贤君,于是诸子闻起,学派纷纷扰扰,百家争鸣的局面,造成了战国时期文化的鼎盛。

从某一个方面上来看的话,教育问题都是这些学派的中心问题,他们都拥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通过认识和阐释是自己对社会的理论实践,意识到了教育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百家争鸣也可以说是一场教育思想的争论,教育理论的发展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国时期四大门派相争,不以武功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