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荀子小人的劣根性,与君子无关
TUhjnbcbe - 2024/4/9 17:01:00

品读《荀子》一书,就像交了个耿直的朋友,这位朋友口才了得,说话犀利,一点都不和你客套,他直接戳破我们脸上“迂回”的面具,让我们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偏颇”、“固执”、甚至是有些个“狭隘”的思维,让我们禁不住去反思自己。

在《荀子》的“正论”篇中,看到荀子的一些议论后,顿觉豁然开朗,在这里想要分享给大家。

在我们的逻辑思维里面,一直比较认可“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的逻辑合理性。这句话不能说错,但是绝对不能当作一个“死理”。

诚然,“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核心理念是表达歪掉的“上梁”会对“下梁”的“中正”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有些话正向推理是经典的道理,反向推,就不成立了。

可是,有时候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我们在运用这些经典的传世名言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做类似“偷换概念”事情。比如,当我们看到歪掉的“后辈”,我们多少可能会觉得,这“后辈”身后的“长辈”行事大抵也不怎么样,不然怎么会教出这样的孩子?

看似合理的逻辑,但是却容易让无辜的人被“道德绑架”,这是比较悲哀的一件事情。而关于这种悲哀,《荀子》一书中有相关阐述,他是这么说的: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不能教化。是何也?曰:朱、象不化。”是不然也……尧、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时之琐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不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夫是之谓嵬说。

荀子这段议论抛出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即“下梁不正”,就一定是“上梁”的错吗?从上面这段话来看,荀子是持否定观点的。

荀子发现,他那个时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人说,“朱丹”作为圣王尧的儿子,为人不守忠信,而且还争强好斗;而舜的异母弟弟“象”,曾经想方设法杀害舜。因此,有人便得出结论,尧、舜这般贤德的君主可以教化天下百姓,却无法教化身边的人,这是尧、舜教导无方,有错。

面对世人的这种言论,敏锐的荀子一眼察觉问题关键所在,他十分耿直地予以相当尖锐的反驳。

荀子指明,尧和舜这样的圣王是天下的英豪,朱和象则是偶有的怪民、小人。按照世俗的说法,朱和象的品性差,不去责怪朱和象自身,反怪起了教化万民的尧和舜,这不是错得太厉害,也怪得太奇怪了吗?

鲜少有人可以在人云亦云的局面下保持客观的头脑,荀子算一个。

当所有人都说“下梁歪”的上面肯定有个不正的“上梁”时,作为旁观者,多少也会被这看似合理的倒推逻辑暂时蒙蔽,理由的出发点居然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的合理性。

但是,还没有谁可以说正推成立,反推也一定成立的,而一些个道理要想合理,也必定有其合理的范围。

荀子洞见当时社会的一种怪异现象,这种现象就像是人性跑偏了一般,以为下者的“劣性”去质疑为上者的“优良性”,这种不怀好意的质疑,许多时候可能会让无辜者受伤,这是人类社会的“阴霾”,也是人性的悲哀。

但是荀子不吃这一套,他非常直白地告诉大家,小人的劣根性,和君子没有关系,他是这么说的:

羿、逢门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以拨弓、曲矢中;王梁、造父者,天下之善驭者也,不能以辟马毁舆致远;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琐化。

这句话啥意思?十分经典,这里给大家直白翻译一下。荀子是说,后裔、逢蒙是难得一见的好射手,但是他们手上的的弓不正,箭不直,也难以射中目标;王良、造父十分擅长驾车,但是他们也不可能驾坏掉的车,赶着跛脚的马儿到达远方;尧、舜虽然是善于教化的圣王,但是也存在难以感化的小人和怪人。

也就是说,许多时候,“下梁”歪掉了,还真不是“上梁”不中正,很有可能是因为“下梁”本身就是块朽木、弯木,这时“上梁”再中正,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面对世间的纷争,尤其是一些带有牵引性和推理性的“道德评价”,推理是一方面,实际情况又是另一方面,不要将推理假想成既定现实,继而伤了无辜的人。

因为恶而受到惩罚,还属罪有应得,不至于让人悲哀,但是,善的人被莫须有的罪名道德绑架,这才让人寒了心。抛开学术探讨,就从世俗层面议论这些话,荀子此举的目的,大抵是在告诫人们理性,不要过分牵引,“欲加之罪”太愚蠢,别让好人寒了心。

我是颜小二,带你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图片来自网络哦。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小人的劣根性,与君子无关